古風悠悠:宋璟守正意志堅,終於諍挫武則天!

慧勉


【正見網2016年08月17日】

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少耿介,有大節,博學,功於文翰”,二十歲即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後,“風度凝遠,人莫測其際”,居官耿正,一身正氣,深受武則天的器重。武則天晚年逐漸不理朝政,聽任她的親信、幸臣張易之、張昌宗弄權用事。二張由此勢焰熏天,朝臣們屢次彈劾二張。長安(70l一704)末年,武后身染重病,在長生院調養,經常有數月之久,不見外朝宰相。而二張見武則天病勢日危,“恐禍及己,引用黨援,陰為之備。”當時在通衢大道,經常有人張榜公布有關二張謀反的匿名信,但武后都置若罔聞,不加理會。

長安四年(704)一月,京城內右衛西街,又有人匿名張貼“易之兄弟、長孫汲、裴安立等謀反”的公告。許州(今河南許昌)人楊元嗣,揭發張昌宗曾經召術士李弘泰,看相占卜吉凶,李弘泰言:張昌宗有天子相,並勸張昌宗在定州建造佛寺,那樣就會天下歸心。

二張不僅是年屆八旬的則天武后的男寵,更是她晚年用以維護自己統治的親信。因此,二張在群起而攻之的形勢下,武則天曾三度命令審拘二張,又三次赦免。但謀反是滔天大罪,這次朝臣們攻擊二張的藉口,太聳人聽聞了。武后雖然相信並依靠二張,但卻不得不做出姿態,來堵住朝臣之口,以平息朝臣們心中的怒火。她下詔指派鳳閣侍郎韋承慶,及司刑卿崔神慶、御史中丞宋璟,共同審理此案。對於這個專審班子的指定,武后頗費了一番心思。其中韋承慶、崔神慶是二張的黨羽,審案時當然會偏袒二張,而為了不做得太露骨,又加上了一位素來不依附於二張的宋璟。

正如武后所料,韋承慶、崔神慶,極力為二張開脫,依據唐律中“自首者原其罪”的條文,向武后匯報說:“昌宗款稱‘弘泰之語,尋已奏聞,准法首原(同意對自首者按無罪處理)。弘泰妖言,請收行法。”正中武后下懷,給她為二張開脫,找了一個極好的藉口。但朝臣中像這樣趨炎附勢的小人,畢竟是少數,剛直耿正者,大有人在。御史中丞宋璟,與大理丞封全禎,二人向武后奏報:“昌宗寵榮如是,復召術士占相,志欲何求!弘泰稱筮得純乾,天子之卦。昌宗倘以弘泰為妖妄,何不執送有司!雖雲奏聞,終是包藏禍心,法當處斬破家。請收付獄,窮理其罪!”與韋、崔二人,大唱反調。

武后聽了如此涇渭分明、針尖對麥芒的兩種處置意見,雖然心中有所側重,但卻不便明確表態,沉吟良久不吭聲。宋璟知武后不會輕易答應將張昌宗處斬抄家的請求,但仍執拗地道:“如果不立即將張昌宗逮捕入獄,恐怕會動搖眾心。”武后也知眾怒難犯,只好先退一步,吩咐宋璟說:“愛卿暫且停止追查此事,且莫追究,俟更檢詳文狀,再作定奪。”宋璟退下以後,左拾遺李邕,向武后極力稱讚宋璟,他說:“向觀宋璟奏,志安社稷,非為身謀。願陛下准其奏!”但武后不聽。武后見宋璟堅持要收捕張昌宗,“內心不相容,而憚其公正”,就想將宋璟調離京城。三次下敕:要宋璟到外地出差,以求得此案得以緩解。先是敕令宋璟,去往揚州推按。宋璟深知箇中奧秘,就委婉地回奏道:“臣以為不才,叨居憲府,按州縣乃監察御史事耳。今非意差臣,不識其所由,請不奉制。”宋璟不卑不亢地將這道敕令,頂了回去。沒過多久,朝廷又下敕令:宋璟往幽州,按都督屈突仲翔之案。宋璟再次回奏道:“御史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且屈突仲翔所犯贓污耳,今高品有侍御史,卑品有監察御史,今敕臣,恐非陛下之意,當有危臣(暗中使壞),請不奉制。”宋璟的語氣漸硬,話中含刺。如此相持了月余,武后仍不甘心,既支使不開他,就格外恩典,特意頒下詔疏,令宋璟與宰相李嶠,一起充任隴蜀安撫大使,但宋璟軟硬不吃,上書言曰:“臣以憲司,位居獨坐。今隴蜀無變,不測聖意令臣副嶠,何也?恐乖朝廷故事,請不奉制。”再一次更加明確地頂了回去。

如若在平時,御史中丞拒絕出使,武后肯定會加以“拒抗制命之罪”。但此時宋璟,必欲收禁張昌宗,故辭不肯行。武后自知理虧,因此也不便強迫他。實際上,雙方都是肚裡雪亮,做表面文章而已。宋璟既不知趣,武后也就無可奈何。

司刑少卿桓彥范、宰臣崔玄韋,也屢次上書,支持宋璟。武后不得已,指令法司議定張昌宗之罪。玄韋弟司刑少卿崔升,認為應判處張昌宗刑,朝野上下,要求審判張昌宗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在此情況下,宋璟不失時機地再次奏請,要將張昌宗逮捕下獄。但武后仍舊偏袒張昌宗,聲稱張昌宗已經自首,不可加罪。宋璟一針見血地指出:張昌宗雖然自首,但這是在揭發他的匿名信到處皆是的困境中,不得已而為之的韜晦之計。何況奏陳以後,他仍舊與術士李弘泰往來,讓他求福禳災。事情暴露後才自首。從情理上講,也不能寬恕。同時,宋璟又措辭嚴厲地指出:崔神慶等引以為據,為張昌宗開脫的法律條文,根本不適用於謀反之罪,即“謀反大逆,無容首免。若昌宗不伏大刑,安用國法!”話說到這種地步,使武后無言辯解,只是溫言解勸宋璟而已。但宋璟此時,穾然聲色俱厲地,大喊道:“張昌宗分外承恩,臣知言出禍從!然義激於心,雖死不恨!”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在莊嚴的大殿內,久久迴蕩。滿朝文武,都面色凝重地低著頭,為宋璟捏著一大把汗!

武后怒形於色地盯著這位倔犟的大臣!內史楊在思,唯恐宋璟遭到不測之禍,急忙宣敕令:“宋璟退下!”此時的宋璟,早已把一切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又大聲喊道:“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臣擅宣王命。”宋璟並不要楊在思給的這個下台階!

武后雖想庇護張昌宗,但此時,卻十分賞識宋璟的錚錚鐵骨!終於傳下命令:“讓張昌宗到御史台候審!”

滿朝文武,這才輕吁了一口氣。

張昌宗一到御史台,宋璟立即宣布“庭立而按之”。但宋璟沒有料到,武后在審訊尚未結束時,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之。

為了寬慰宋璟,武后遣張易之、張昌宗到宋璟私宅謝罪。宋璟拒而不見,令使者對他們說:“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法無私也。”根本不買二張的帳。他恨恨地對左右說:“恨不先打豎子腦破!而令混亂國經,吾負此恨!”

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戴唐中宗復位,中宗嘉賞宋璟的正直、剛正,提拔他出任黃門侍郎。但中宗懦弱無為,韋後亂政,政局不僅未見起色,反而更糟了。

神龍二年(706)四月,京兆人韋月將,上疏揭發武三思潛通韋後,穢亂內宮,必為逆亂。武三思暗中指使有司,奏劾韋月將大逆不道,中宗聞報大怒,下令將韋月將斬首。接到這道敕令的宋璟,沒有即時轉發,而是奏請中宗,要求調查此案,然後再申明憲典。中宗更加憤怒,來不及整戴巾櫛,趿著鞋子,就從洛陽宮的側門跑出來,氣急敗壞地質問宋璟: “朕謂已誅矣,尚何請?”宋璟沒有被皇帝的氣勢嚇住,而是從天下安危的角度勸說:“人言宮中私於三思,陛下不問誅之,臣恐天下必有竊議。”竭力請求先調查此事是否屬實,再作定奪,但中宗執意不允。宋璟眼見忠義之士,就要命喪黃泉,不禁氣沖鬥牛,斬釘截鐵地說:“若必斬忠義之士韋月將,請先斬臣!不然,臣終不奉詔!”左御史大夫蘇珦、給事中徐堅、大理卿尹思貞,也都以正值盛夏,不宜行戮為由,勸諫中宗暫息怒火。中宗不得已,才命將韋月將處以杖刑,發配嶺南。但一過立秋,中宗就命令廣州都督周仁軌,將韋月將斬首了。

唐王朝三百年興衰史中,官至宰相的人,為數眾多。但“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比焉。”其中的宋,即指“善守文以持天下正”的宋璟。宋璟耿直剛正,辦事不阿上意,以見識、眼略高強著稱。史稱他“動惟直道,行不苟合。實為社稷之臣。”

(事據《唐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