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王羆立大功而持儉,家徒四壁!

秦如初


【正見網2016年07月31日】

王羆(讀匹),字熊羆,(南北朝時期)霸城人。曾任殿中將軍、雍州別駕等職。他為人正直,一生清廉。

(南北朝時期)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間,王羆任殿中將軍,後升遷為雍州別駕。雍州刺史崔亮,非常賞識王羆的清正廉明、疾惡如仇、克己奉公的作風,曾推薦他擔任更高一級的職務,但未被升遷。南梁入侵,南岐、東益氐、羌等民族反叛時,王羆在擊退南梁侵軍,收復失地,平息氐、羌等叛亂中,為國立下大功,返回京都後,朝廷任命他為西河內史。但王羆卻不願補這個肥缺,說什麼也不肯赴任。

當時,有人問他:“西河那裡是大郡,殷實富足,俸祿又優厚,有人做夢都想到那裡去做官,而你卻辭職不去,這是為何呢?”王羆回答說:“我不去那裡任職,自然有我的道理。西河盛產木材,天下聞名,京城洛陽所用木材,都是從那裡運來的。而朝中權貴們營造府第,一定都會向西河索要木材。如果只憑我的俸祿,就是不吃不喝,也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如果我把這些費用,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則違背自己的意願,也屬違法。所以這個西河內史,我一定要辭去不當。”

王羆不僅自己廉潔儉樸,以身作則。對部下要求,也很嚴格。他對那些鋪張浪費的惡習,深惡痛絕。 一次,他手下的一個官吏,假借官府的名義,托王羆辦私事,徇私情。王羆沒等那個人講完,就火了,來不及呼喚別人,就脫下自己的鞋子,邊訓斥,邊狠狠地揍了那個人一頓。

有一次,朝廷派出一位使者,到王羆這裡辦事,王羆做了飯菜,以示款待。這個朝廷使者走遍天下,吃盡山珍海味,自然不把王羆這頓普通飯菜放在眼裡。吃飯時,那位使者嫌薄餅的邊太硬,就把餅邊都撕下來扔掉了。王羆一見,勃然大怒!當即訓斥使者說:“你吃薄餅還扔邊,你知道這些薄餅來得多麼不易!耕耘種收,用了多少工夫,揮灑多少汗水!打出糧食來,又磨成面,再做成餅,又花去多少力氣!你這樣只吃餅心、不吃餅邊,看來是不餓。既然不餓,就別吃了!”王羆當即命令屬下,把飯菜撤了下去。王羆的這一舉動,使得那位使者,十分尷尬,羞愧難當。

還有一次,王羆家裡來了客人,他買了些瓜果招待來客。客人吃瓜時,把瓜皮削得厚了些。王羆見後,對扔掉的瓜皮,有些心痛,於是把客人扔到地上的瓜皮,撿起來,自己吃了下去。弄得客人極為難堪,面露愧色。這些都是王羆的生活習性。

王羆安於清貧,樂於樸素,他為官多年,從不置家產,從不在積累資財上動腦筋、打主意。後來,他雖然成了朝中顯貴,但其原籍的住宅依然破舊,從沒有重新修建過。他去世後,仍然家徒四壁,沒有一樣值錢的東兩。他為官清廉的品格,受到世人的稱頌。

歷代王朝都倡言廉潔。是否具有廉潔奉公的品質,是衡量一個官員能否勤政愛民的重要依據。“然受國寵恩 而為民司牧者,能幾何人?”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追求高官厚祿,是相當一部分為官者的終極目標。在他們的眼中,只有爵與祿,爵高自然祿厚,他們削尖了腦袋往上爬,不會想到勤政愛民!更有甚者,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巧取豪奪,盤剝百姓,結黨營私,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他們根本就沒有滿足過自己所擁有的。得到的財富越多,其斂財的貪心就愈加迫切,恨不能將整個世界的財物,都擁歸已有!從而在貪慾的泥淖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但是,即使在非常腐敗的王朝,也不乏一心奉公守法、謹守節操的大臣。王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羆有大功於朝廷,他不僅不伸手向朝廷要權要利,反而對朝廷任命他為西河內史加以辭拒。僅此一點,就足以讓那些追求爵祿的為官者,所汗顏!

王羆治民以仁慈為心,報國以忠勤為本,凡事清心潔己,以廉自律。魏孝文帝對王羆的這種清介自持,也極為讚賞,稱王羆“薄欲中,有善於為官者如此,誰能出其右哉!”王羆沒有其他朝中大臣所擁有的香車寶馬,錦衣玉食。但他卻擁有洗盡鉛華後的樸素,成熟厚重的君子風範,他雖沒有值錢的東西,卻有受人稱讚的清廉品格。

(事據《魏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