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六:伏羲氏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正見網2016年11月09日】

三、五氏(中)

伏羲氏

伏羲氏以風為姓,又稱庖犧氏、虙犧氏、炮犧氏、伏戲氏等,或稱太昊、羲皇,號雄皇氏或黃熊氏。這些也有可能不是同一個文明時期同一位神氏的名號,目前已無法考證,但就他的作為、成就而言,確是如出一轍。我們就以“伏羲氏”來尊稱他,敬述可以找到的、關於他的偉大功業吧。

傳說在燧人氏統治末期,有一個地方叫華胥國,在華胥國有一個大澤叫雷澤。一天有巨人的足跡出現在雷澤中,華胥國有女子,或稱華胥氏,出於好奇便以腳踩在巨人足跡上,從而有感而受孕,生下了伏羲氏。伏羲氏生下時天賦秉異,具有聖人之德,便代替燧人氏成為當時天下的王。

《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白天睡覺,夢遊到了華胥國。華胥國在非常遙遠的神秘地方,不是人力所能到達的,只能神遊。其國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慾,沒有愛恨,也沒有任何痛苦,既不戀生也不畏死,可以凌空飛行,具有神力,自然萬物都不能傷害他們,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悟得養身治國之道,又過了二十八年,國家大治,差不多治理得同華胥氏國一樣。

根據記載,伏羲的故鄉華胥國是一個半神的國度。聖人負天命降世於人間,傳授給人類文化,帶領人類脫離野蠻狀態,回歸純真善良的本性,與神相通,成為半人半神的國度。

《遁甲開山圖》記載:“仇夷山是伏羲氏出生和治理天下的地方。”

仇夷山是上古地名,究竟在哪裡已無法考證。在今天甘肅省西和、禮縣交界處,有一座仇池山,山中有伏羲崖,高近兩千米,亦傳說是伏羲出生處。

伏羲創八卦

伏羲氏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傳授給遠古人類博大玄奧的半神文化,始創八卦,開創了中華易學。

在伏羲氏統治時期,人類心靈和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複雜,結繩記事已不能適應於人類生活。伏羲氏便將更抽象的“數”進行具象化,演化成八卦,並將八卦相乘,以每卦六爻,建立了六十四“象”,用以記事,與神明相通。所以八卦又被認為是中華文字的起源,是人類與天地神靈相通的工具,比文字具有更大的內涵與智慧,今天的人類已經讀不明白了。

《易經‧繫辭》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在今天甘肅省天水市西部,有一卦台山,相傳這裡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據說伏羲氏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地理地形,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花紋,洞察自然萬物的規律,取天地萬物之象以作八卦。

有一天,他正在卦台山上冥思苦想,突然一匹龍馬從卦台山對面山洞躍出,龍馬身上長有奇特的花紋(相傳為《河圖》)。這匹龍馬飛躍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巨石上,這巨石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伏羲大悟,畫出了八卦。

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頭稱為“分心石”,這些地方至今仍在。

伏羲氏造就的其它文明

伏羲氏除了創立八卦、開創易理學外,還留下了其它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周易‧繫辭下》記載,伏羲發明網罟,教人類佃漁畜牧。網罟是用來捕捉魚類和禽獸的,傳說伏羲氏受蜘蛛結網的啟發而發明了網罟。網罟發明以後,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了豐富的肉類食物。吃不完的活物,伏羲氏便教人加以豢養和畜牧,成為中華蓄牧業的始祖。伏羲氏解決了人類的食物問題,充實了廚房,所以又被稱為庖犧氏。

《禮記‧曲禮》記載,伏犧制定嫁娶禮儀,以兩張鹿皮為聘禮。

據說在伏羲之前,人類還沒有建立婚姻制度,處於群婚狀態,出生後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伏羲氏制定了聘禮、媒妁等一系列嫁娶制度,規定男聘女嫁,以男為姓,建立了姓氏制度,使男女間的關係不再隨意,從而規範了人倫道德,以別於禽獸,使真正的人類文明從此得以開創。

《繹史》說:“先聖(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伏羲還建立了中央官制。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龍之祥瑞,因此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伏羲以龍來作為官職稱謂,如:居龍氏是負責建築的官職,土龍氏是負責管理田地、疆界的官職,水龍氏是負責灌溉、疏通的官職,等等。我們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中華人稱為龍的傳人,大概始於此吧。

伏羲還創造了甲歷,《通曆》載:“太昊始有甲歷。”據記載甲歷是以甲寅為元年,以干支記載歲、月、日、時的上古曆法,可能是我們中華曆法的始祖。

曆法是在長期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制訂者必須具備一套完備的天文學知識。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了一座形意墓,墓中用貝殼擺出了一幅星空圖,四象二十八宿具全,擺放得非常合理,上合天文,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就知道必被發掘,令人稱奇。但更令人驚奇的是,經專家的推算考證,形意墓中所擺的星象圖正是二萬五千年前的星空圖,可知兩萬多年前的人類就已具備相當完備的天文學知識了。

另外伏羲還發明了一弦琴與瑟,創作了《立基》、《駕辨》等曲,用音樂來教化百姓,淨化人類的心靈,規範人類的行為,提升人類的道德。

《世本》記載說:“庖羲氏作瑟,五十弦。瑟,潔也。使人清潔於心,淳一於行。”

《世本》中又記載:伏羲氏發明的瑟是五十弦。後來到了黃帝時,素女鼓瑟,黃帝覺得聲音太過於悲哀,哀不自禁,便將瑟一分為二,成為二十五弦。

吳儀的《琴當序》記載說:“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在今天中國的京族還彈奏著古老的一弦琴,據說是從遠古時流傳下來的,音色古雅優美,不知道是不是根源於伏羲當初發明的這一弦琴。

據說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去世後葬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城北有伏羲古墓,歷代帝王多有祭祀。

參考文獻:
1. 《帝王世紀》
2. 《列子‧黃帝篇》
3. 《遁甲開山圖》(《太平御覽》引)
4. 《易通卦驗》
5. 《周易‧繫辭下》
6. 《抱朴子》
7. 《漢書‧律曆志》
8. 《禮記‧曲禮》
9. 《白虎通》
10. 《綱鑑易知錄》
11. 《資治通鑑外紀》
12. 《混元聖紀》
13. 《禮記‧樂記》
14. 《世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