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11月18日】
一、亦神亦人的五帝
關於五帝的歷史記載
五帝時期是中國近五千年文明的第一個階段。它介於漫長的三皇時期與中國第一個以“家天下”治世的朝代——夏朝之間,前後近千年的時間,也就是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到五千年之間。
經過了漫長的三皇時期,華夏的先祖們不僅獲得了人類應當具備的基本生活能力與文明,更重要的是,在那看似原始的生活狀態中卻早已蘊含了博大深邃、貫通天地人神的半神文化基礎。五帝時代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系統地築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夏文明大廈。
“帝”在上古文獻中,最早多指“天帝”之義,就是眾天神之君的意思。這一點,商、周的相關文獻記述得很清楚,請參閱後續各代書敘。“五帝”時期的帝君,也多是“神於天,聖於地”的半神治世。一直到平定水患、開啟夏商周禮樂天下又一個歷史時期的大禹王,都是神通廣大,有很多神跡傳世的。與三皇時期不同的地方,是這一時期這些在天為帝、在地為王的偉大帝君,開始用他們在人間的大德行,系統奠定本輪五千年文明德性與人倫教化的根基。所以一千五百年後,一代人文宗師孔子對五帝的教化,五體投地,景仰備至。
五帝時期已有了系統的文字和專職記錄歷史的史官,帝王的言行和人間大事得以真實完整地記錄下來。後來在漫長的歲月流傳中,自然災難或社會變更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使原始文獻到今天大量遺失。但慶幸的是,華夏文明在歷史記錄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從五帝時代就開始不間斷的歷史傳說與記錄,事凡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都有所流傳和記載;二是後世著作中,不論是史書,還是其他各種文獻,都會不斷引述先人的歷史傳說與記載。這種滾動積累、交叉參證的方式,使得中華歷史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都以全息的方式展現出整部華夏歷史,使得中國近五千年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上唯一被不間斷記錄的歷史。
由於史籍眾多,許多史實由不同文獻交互參證,其根本史實可信度很高。相比其他民族歷史而言,中華歷史對考古實物的依賴性相對較低。而近現代新的考古成果不斷湧現,也在不斷印證著中華上古史。
五天帝與感生帝
中國自古又流傳著五天帝之說,認為掌管人類三界這個低層宇宙層次中所能知道的最高的自然之神是昊天上帝,又稱天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老天爺等。昊天上帝之下是五天帝,分別主管東、南、西、北、中這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又稱五方上帝或五行帝等,古時對昊天上帝與五天帝的祭祀非常隆重,稱為大祀。
中華傳統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將天、地、人並列為“三才”,認為三才相互對應、影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人間將發生什麼大事,天象必定會有所彰顯,自然界也必會有相應的徵兆出現,以預示人類,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所以古人常常夜觀天象,以預知人間將發生的大事。
古人將天上人眼所能觀測到的星星,大體上劃分為“三垣四象”,以中垣“紫微垣”為中心,代表天帝所居住的地方,對應人間的皇室。上垣“太微垣”次之,代表天庭,對應人間的朝廷。太微垣以“五帝座”為中心,五帝座共五顆星,是太微垣中最亮的五顆星,代表五天帝之位。
《春秋緯‧文耀鉤》說,太微垣中有五帝座星,為五天帝之精氣所化,代表五天帝:青帝名為靈威仰,赤帝名為赤熛怒,黃帝名為含樞紐,白帝名為白招矩,黑帝名為汁光紀。
孔子說:五天帝代表五行,是五行之神,他們按照不同的時間秩序化育萬物。
古人認為五天帝分別代表五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在不同的時間,按照五行之德輪流執政,神於天而聖於地,在天為天帝,對應到地上為人間君王。
在上古時,五天帝之精氣降於人世,感生為人間君王,使他們代表不同的五行之德在人間執政,化育萬物,所以也稱為“感生帝”。目前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五位“感生帝”分別為:東方青帝太昊(五行為木),南方赤帝神農(五行為火),西方白帝少昊(五行為金),北方玄帝顓頊(五行為水),中央黃帝軒轅(五行為土),他們是記載最早的五位感生帝。
《春秋緯‧保干圖》記載,人間的帝王,與天地相通,血氣中都含有五天帝之精。
《禮記正義》中也說:“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所以人間君王又被稱為五天帝之子,受命於天,如:夏朝稱為白帝之子,商朝稱為黑帝之子,周朝稱為蒼帝之子……
中華文化源自神傳,博大精深。中華歷史上不同的帝王與朝代,都具有不同的五行之德,對應五行,依據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之理,順應天道運行的法則,輪流更替執政,依天命而行,演繹著中華五千年文明。每個朝代、帝王能夠坐擁多少年江山,都是有它背後的天數與安排的,以此縱觀整部中華史,也都有它的安排和目的所在,唯有讀懂它,順應天命,才不至於在歷史中被淘汰,才可擁有美好的未來。
五帝是誰?
“神於天,聖於地”的五帝究竟是哪五位,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除《尚書》、《國語》、《左傳》之外,先秦諸子的著作也有大量記載和引述。由於視角不同,關於五帝有不同說法,以下列舉幾例:
《易傳》、《大戴禮記》等記述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戰國策》載五帝為:黃帝、伏羲、神農、堯、舜;
《呂氏春秋》、《淮南子》記載為:黃帝、顓頊、伏羲、少昊、炎帝;
《尚書‧序》、《白虎通義》記載為:少昊、顓頊、嚳、堯、舜;
《史記》、《世本》等采述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資治通鑑外紀》則採用為:黃帝、顓頊、嚳、堯、少昊。
就相關史料綜而言之,這一時期雖然並不僅僅只有五位帝王治世,但確是以五位用大德行教化天下的帝王為代表的歷史時期。我們以史料較多的黃帝、顓頊、嚳、堯、舜來書敘,勉力書述此間帝君德化天下的情狀於一二吧。
參考書目:
1. 《隋書‧禮儀》
2. 《中庸》
3. 戰國楚簡《子羔》
4. 《春秋緯‧文耀鉤》
5. 《孔子家語》
6. 《春秋緯‧保干圖》
7. 《元命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