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2月28日】
漢光武帝劉秀的氣魄,跟公孫述不同,他豁達大度,坦率自然,尊重人才,愛惜人才。
馬援奉了隗囂的命令,來見光武帝。中黃門把他引進宮裡,光武帝正在走廊邊閒坐,戴一頂頭巾,趕忙站起相迎,笑道:“先生在兩位皇帝間(另一個皇帝指公孫述,事見前文)來往悠閒,佩服佩服!我到今天,才得見到先生,慚愧慚愧!”
馬援趕忙下拜,表示歉意,說:“當今之世,君王固然要挑選賢臣,臣子也要選擇明君啊。我跟公孫述是老鄉,從小一起玩的。前些日子去見他,他儀仗簇擁,神氣十足,然後請我相會。我來洛陽,陛下從未見過我,難道不怕我是刺客?如此隨隨便便,太有意思了!”
光武帝笑著請他就坐:“先生不是刺客,只怕是說客吧?”
馬援情不自禁地讚嘆道:“天下大亂,到處有人稱王稱帝,今天看到陛下的氣概,簡直就像高祖再生,帝王到底是帝王!”高祖指的是劉邦,當年他接見酈生時,也是這副樣子。馬援很自然地聯想到了這一點。
就憑這一次會見,馬援委身光武帝,成為他手下最得力的大臣,立下了許多功勞。沒別的,馬援佩服光武帝的風度和氣質。
另一位賢士,是太原人周黨,他應召來會見光武帝,不行君臣禮節,聲稱自己的志趣是鄉居歸隱。
在場的范升,對光武帝說:“周黨這號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會行軍打仗,憑一點虛名,還要拿捏裝腔,三催四請,朝見時,竟然不行君臣大禮,像什麼話!我要跟他比試比試:天文地理,人事政治,輸了我受罰;他輸呢,可見是故作姿態,沽名釣譽,應該殺頭!”
光武帝的看法不同,他說:“自古到今,總有不願受拘束的人。伯夷、叔齊,不吃周朝的小米,太原周黨,不領我的俸祿,各有志向嘛,送他絹子四十匹,送他回老家去吧。”
嚴光早年曾和劉秀一起讀書,很受尊敬。劉秀當了皇帝,到處打聽他的下落,後來為他畫了像,才在齊國找到他。 光武帝多次禮請,嚴光到了洛陽,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不接受,寧願回到浙西富春山中耕田釣魚。子陵灘的釣魚台,是千年以來的名勝。
由此可以看出,光武帝尊重人才,也尊重人格,不勉強,更不霸道。正因為如此,在多數場合,他能接受不同意見,不固執,對那些敢于堅持正道的人,很讚賞。這種事例不少。
大臣來歙(讀西)被刺,在洛陽舉行葬禮。趙王劉良,隨光武帝送喪回城,到得夏城門口,十分擁擠,他喝令中郎將張邯讓路,要守門官離開崗位,到前面來接受斥責。司隸校尉鮑永,告他一狀:“劉良不守法紀,應該處斬。”可劉良就是光武帝的叔父,摸到老虎的屁股上,大臣們無不嘆服。
不久,鮑永推薦扶風人鮑恢,為助手,也是不怕權勢的人物。光武帝衷心地讚賞他們二人,講:“我願皇親國戚都該謹慎些,別張牙舞爪;不然,碰到我的‘二鮑’(鮑永、鮑恢),就難得下台了。”
鮑永到外地視察,經過更始皇帝的墳地,他跪拜哭泣;對自己原來的主公,也表示了哀悼;又到了扶風郡,隆重祭祀救命恩人苟諫的陵墓。光武帝聽說了這三件事後,很不愉快,問大臣們:“外出辦事,他這樣隨意活動,像不像話呢?”
太中大夫張湛說:“仁愛是行動的準則,忠義是做事的根本。仁人不忘舊恩,忠臣不忘故君。鮑永兩樣都有,仁愛與忠義俱備,人格高尚。他的活動,是最好的證明。”光武帝聽了,深受感動,對鮑永也更加尊重了。
睢陽縣令任延,提升為武威太守。光武帝在接見他時,勸他道:“好好聽長官的話,別把名譽搞壞了。”
任延聽後,大不以為然,講:“古人說過,忠臣不會隨聲附和,隨聲附和的不是忠臣。辦事公道,盡禮守法,是臣子的原則。跟著長官轉,決不是國家的幸事!陛下教我‘好好聽長官的話’,我不敢苟同!”
光武帝聽了,先是一愣,想了一會兒,不覺肅然!連聲讚嘆:“你說得對,說得好!請按你的意思干吧!”
光武帝崇尚儉樸,凡是下面貢獻來的奇珍異寶和美味佳肴,一律不收。外國送來一匹千裡馬,一口寶劍,他吩咐侍衛,寶劍送給騎士,寶馬用來拉車。
他很關心百姓的疾苦。大亂之後,農民開墾新的土地,地方官吏丈量面積時,把屋場和池塘,也算進去,以便多收租稅。百姓叫苦連天,貴族富戶,卻很高興。光武帝發現後,殺了許多人,包括十幾名太守縣令。後來,光武帝對馬援說:“以前,我殺的官員太多了,真有些後悔!”馬援答道:“犯了死罪就該殺,該多就要多。況且人死了不能復生,作為鑑戒,也就行了。”光武帝連連稱是。
光武帝也很重視依法辦事。大司徒歐陽歙,當汝南太守時,測量田地面積,貪污受賄上千萬,受到檢舉,關在監獄。他家世代傳授《尚書》,前後八代人當博士。他入獄後,一千多學生,日夜守在皇宮前面,向光武帝叩求寬大,有的剪斷頭髮,表示要替老師受刑。平原縣十七歲的禮震,上書要求代老師受死,非常誠懇。光武帝全不接受,堅持有罪者,自作自受!最後,歐陽歙死在監牢中。
光武帝有時候也憑感情處事,而出現過錯誤。大司徒韓歆,愛說真話,有一次,他說:明年可能歉收,會出現饑荒,觸怒了光武帝,免掉官職不算,還押回老家,逼得他和他的兒子同時自殺,百姓對此十分不平。
但是,總的說來,光武帝算得上一代明主。
(事據《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