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記載的神鳥鳳凰

邯鄲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7年11月10日】

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鳳凰是百鳥之王,成語中有「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的詞語,人們一直認為鳳凰只是一種傳說,其實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早就有了關於鳳凰的記載,歷朝歷代的史書和縣誌,對鳳凰的出現也都有詳細到年、月、日、甚至時辰的記載。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典籍中把這些真相翻開。關於鳳凰最詳細的記述是元代脫脫修的《金史》及宋代著名史料筆記《癸辛雜識 》中的「鳳集鼓山"。(鼓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響堂寺)。

《金史·五行志》載:「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八月丙申,磁州武安縣鼓山石聖台,有大鳥十集於台上,其羽五色爛然,文多赤黃,赭冠雞項,尾闊而修,狀若鯉魚尾而長,高可逾人,九子差小侍傍,亦高四五尺。禽鳥萬數形色各異,或飛或蹲,或步或立,皆成行列,首皆正向如朝拱然。初自東南來,勢如連雲,聲如殷雷,林木震動,牧者驚惶,即驅牛擊物以驚之,殊不為動。俄有大鳥如鵰鶚者怒來搏擊之,民益恐,奔告縣官,皆以為鳳凰也,命工圖上之。留二日西北去。按視其處,糞跡數頃,其色各異。遺禽數千,累日不能去。所食皆巨鯉,大者丈余,魚骨蔽地。章宗以其事告宗廟,詔中外。」

《宋通鑑 寧宗》(二)記載:八月丙申,金有司奏鳳凰見於磁州武安縣鼓山石聖台。

在南宋大文學家周密的史料筆記《癸辛雜識 》中描述最為詳細:

金泰和四年六月,磁州武安縣南鼓山北石聖台鳳凰見。鳳從東南來,眾鳥周圍之,大者近內,小者在外,以萬萬計。地在屯區村,村民懼為官司所擾,謀逐去之,驅牛數十頭,擊柝從之,牛未至二裡,即有鷙鳥振翼而起,翼長丈余,下擊二水牯,肉盡見骨,水牯即死。於是眾始報官。鳳凰高丈余,尾作鯉魚狀,而色殷,九子差小,翼其傍。鳳為日影所照,則有二大鳥更迭盤旋庇蔭之,至日入則下。留三日,乃從西北摩空而上,縣中三日無鳥雀。鳳去後,人視其處有鯉魚重五六十斤者,食余尚有數頭。台旁禽鳥糞兩溝皆滿,小禽不敢飛動,餓死者不可勝計。村民疑台下有異,私掘之三尺余,石罅中直插金劍一,取不能盡,擊折得其半。以火煅欲分之,劍見火化金蟬散飛而去。

這裡也提到了傳說中的「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村民挖鳳凰落腳處三尺深發現一把金劍)。

【漢代】史書記載:

《漢書》記載:元始三年(公元3年),有鳳凰集於東海,朝廷特遣使臣立祠於該處。宣帝時,京師同時出現了鳳凰、神雀兩種珍禽,而且大地普降甘霖,解除了久旱災害。於是,龍心大悅,大赦天下,這些鳳凰群集上林苑,皇上乃建「風皇殿」,以答謝天降嘉瑞之舉。

《後漢書·光武紀》和《東觀漢記》記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鳳凰至。高八尺,毛羽五彩。都會集於潁川之濱陝縣,群鳥由四面八方群聚於此,並圍繞跟隨之,數量之多蓋地數傾。雙方停留十七日乃去。

《宋史》志卷十七記載: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八月,清遠縣廨舍有鳳集柏樹,高六尺,眾禽隨之東北去,知州李昌齡圖以獻。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七月,南唐中主李璟向大宋進獻了一枚鳳卵。
  
《文獻通考》卷三一三〈物異〉記載:「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五月,白州有三鳳,自南來入城中,群禽周繞,至萬歲寺前棲百尺木龍樹,身長九尺,髙五尺,其文五色,冠如金杯」。

宣統《增城縣誌》載:「鳳凰台,在城南,古名春岡,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有鳳凰見於春岡上,因名焉。」

《元史·五行志第二》記載:「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廣西慶遠府有異禽雙飛,見於述昆鄉,飛鳥千百隨之,蓋鳳凰雲。其一飛去,其一留止者,為僮人射死,首長尺許,毛羽五色,有藏之以獻于帥府者,久而其色鮮明如生雲。」

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出鳳凰這種神鳥確實是存在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