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諸葛亮不赦罪人!

羅義


【正見網2018年03月14日】

一、姜太公殺華士

姜太公,名望,輔佐武王姬發,滅殷後,被封為齊國之君。

齊國有一個名叫華士的人,打定主意不去服事天子,不去結交諸侯。國人都稱讚他的賢德。姜太公幾次三番派人,去召請他,也請不到。於是姜太公下令殺掉他。

周公姬旦,對姜太公說:「此人是齊國的高士,為何要把他殺掉?」

姜太公回答說:「他決心不去服事天子,不去結交諸侯,姜望我還能夠用他做臣、而和他相交嗎?我不能夠用他做臣而和他交友,這是無用之民;屢次召請他,他都不來,這是忤逆之民。這樣的人,如果被表彰,而樹立為樣板,讓全國百姓都去效仿,我豈不成了光杆司令了嗎?我還怎麼能富國濟民呢?等我把國家治理好些以後,再去寬慰這類人吧。」
    
正因為這樣,齊國沒有怠惰的臣民,沒有淪為弱小的國家。   

二、孔子誅少正卯

少正卯是與孔子同時的人。孔夫子的弟子們,有好幾次來到孔門,又差一點走光,去投奔少正卯。

孔子在做魯國司寇的時候,把少正卯殺死在朝廷宮門前的兩座台觀之下。

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進見說:「少正卯乃是魯國的有名望之人,夫子您把他殺掉,豈不是很大的失誤嗎?」  

孔子告訴他說:「人有五種大惡,而盜竊並不算在內。一種是內心通變而陰狠毒辣。第二種是行為邪僻而頑固不化。第三種是言辭虛偽而巧佞辨飾。第四種是知人隱私,無所不曉(是包打聽,居心莫測之人)。第五種是肆行逆流,而冠冕堂皇。這五項,如果有一條,就難逃當權君子的誅殺,而少正卯卻兼而有之!這是小人當中的梟雄,絕不可以不殺的。」(有一位歷史專家說:「曾慶紅就是少正卯這種人。」)

【以下是馮夢龍的評點】    小人如果沒有過人的才能,就沒有能力可以擾亂國家。然而使小人有才能,而肯於受君子的駕馭,則又未嘗不可能對國家有好處。那麼君子也必定不會一古腦兒把他擯棄在一旁。少正卯能夠煽惑孔門弟子,簡直想要壓倒孔子,而超過他(指孔子)。難道可與這樣的人,同朝共事嗎?孔子下狠手,不僅僅是為了少正卯能夠一時巧言亂政的緣故,乃是為了給後世立一防備小人以學術殺人的堤防。
    
華士 徒有虛名,而無實際用處。少正卯好像很有用,但實不可用!邪佞之人,一般明君就能夠把他們殺掉,至於那些心懷叵測的名人高士,除非聖人、是看不透他們有罪該殺的。
     
三、諸葛亮不赦罪人!

有人批評西蜀丞相諸葛亮,不喜歡赦免罪人。諸葛亮回答說:「治理國家應該用大德,不應該施小惠。所以,元帝的丞相匡衡,光武帝的大司馬吳漢,都不願使用赦免的辦法(指大赦)。先帝(劉備)也說:『我與陳元方、鄭康成交遊,常見彼此問答,治理國家的道理都談遍了,也不曾提到赦免的問題。像劉表、劉琮父子,年年對罪人實行寬赦,又給治理帶來什麼好處呢?」

等到諸葛之後,費禕在西蜀執政,對罪人採取姑息的辦法,蜀國遂逐漸削弱,終至於滅亡。

【以下是馮夢龍的評點】   

春秋時,鄭國子產對太叔說:「唯獨有大德之人,才能夠用寬宥的辦法,使百姓歸服。其次一點的,莫如用猛烈的手段。火如果燒得猛,老百姓望著它就害怕,所以死於火的很少。水性柔弱,人們樂於接近它玩耍,所以死於水的就多。因此用寬的辦法,治理百姓是很難的。」太叔後來執政,不忍用猛的手段,而採取寬的做法,於是鄭國盜賊叢生。太叔很後悔。孔仲尼說:「政令過寬則民眾怠慢,糾正怠慢的辦法是用猛厲;政令過猛,則民眾易受傷害;糾正傷民的辦法,是用寬和。用寬來救猛,用猛來濟寬,政治這才得到平衡。」商鞅用刑,連屍骨也不放過。這是屬於過猛的。梁武帝看見死囚,往往忍不住涕泣而放掉他,這是屬於過寬的。《論語》主張赦免小過,《春秋》譏諷對大錯放任自流。合而用之,就得到行政的要領了。(有人對江澤民父子這種巨腐惡貪,都不抓捕。天必厭之!)     

四、劉秀獎 祭遵 執法

漢光武帝劉秀,在做大司馬的時候,他的私邸僕人,觸犯了法令。當時做軍市令的祭遵,將他打死。劉秀十分惱怒,命人把祭遵帶來懲治。

主簿陳副,勸諫說:「明公您,經常想使各軍士卒,紀律整肅,祭遵執法不避權貴,這是按章辦事。為什麼要處置他?」

劉秀聽後,轉怒為喜,於是任命祭遵為刺奸將軍,並對諸徒將官說:「大家不要防礙祭遵執法,我家的僕人犯法,尚且被打殺,你們犯法了,他肯定不會饒恕的。」

【以下是馮夢龍的評點】   

有罪必罰,號令才能夠通行無阻;令行,君主才能夠保持威嚴。正因如此,光武帝才能夠得以平定四方的叛亂。
        
五、孔子使馬夫討馬

孔夫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馬跑掉後,吃了農民的莊稼,田家主人很生氣,把馬栓住。

孔門弟子子貢,能說善道,自願前往說情。話都說盡了,馬也沒有放回來。

聽了子貢的回報,孔子說:「拿人家聽不懂的道理,去遊說人家,好像用馬牛羊三牲,去祭奠野獸;用好聽的音樂,去娛樂飛鳥;怎麼能夠行得通呢?」

於是,便派馬夫前往,馬夫對莊稼人說:「你不在東海裡種地,我又不在西海裡旅行。我的馬,哪能一點兒碰不到你的莊稼?請你原諒!」

莊稼人聽馬夫這樣說話,很高興,立即把馬解開,還給了他。
 
【以下是馮夢龍的評點】  

人們各與同行、同類相交際。在莊稼人面前講究《詩》,《書》的大道理,這正是腐儒所以誤國的重要原因。馬夫的話是很中肯的,假如出自子貢之口,莊稼人仍然是不喜歡聽的。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文謅謅,一個粗咧咧,早就貌合神離了。那麼孔子為何不在開初就派馬夫,而聽任子貢前往呢?因為先派遣馬夫,子貢心裡會不服的。等到子貢受挫,才能顯出馬夫的神通。

聖人通曉人情,所以能夠人盡其用。後世用教條束縛人,用資格限制人,又以求全責備去衡量人,天下事怎麼會有成功呢?

用人的最高智慧,在於收放由心,而出於常人所料。儘管尋常人對此驚詫莫名,而英雄豪傑卻瞭然於心.

(均據馮夢龍《智囊補》)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