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血濃如水的父母官況鍾

吉光羽


【正見網2018年05月06日】

蘇州城內的老百姓,都很敬重況鍾,因為況鍾在蘇州做了許多有益於百姓的事情,蘇州百姓都稱他為「況青天」。從三次離任、三次留任的感人故事中,就能看出他在蘇州人民心目中的形像。
    
況鍾第一次離任,是在宣德六年。這是因為他的繼母死了,按照當時的禮制,必須辭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要等三年守孝期滿,才能繼續為官,所以奸吏們都乘機大肆為非作歹。老百姓深知這班惡人,敢於再度猖狂,是因為況鐘不在的緣故,所以都十分懷念況鍾。有民謠唱道:
    
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恩;
回去後,願復來,養田叟。
 
又有人寫詩歌頌道:

眾人齊說使君賢,只剪輕蒲為撲鞭;
兵仗不煩持畫戟,歌謠曾唱況青天!
    
當時老百姓把這兩首詩歌寫在紙上,貼遍蘇州城的廟宇和街巷,史書曾記載說:「家家齊唱況青天。」長洲縣民顧榮等37580餘人聯名上書,列舉了況鍾很多的政績。蘇州百姓2000餘人向巡按御史金濂訴說:況知府「公正勤廉,奸弊盡革,民賴以安。」他們還派代表到北京去,上書朝廷,請求「奪情起復」,留況鍾在任上居喪,以慰民情。明宣宗接受了這一請求,命令況鐘停止在家守孝,仍回蘇州復職。這樣,況鍾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回到了蘇州。他一到任,就堅決懲辦了趁機橫徵暴斂的奸吏,於是「法紀復振」。
    
況鍾第二次離任,是在宣德八年十月。這次是任期已滿三年,照例要進京述職。況鍾政績優異,百姓怕他升官之後,離開蘇州,都懷著不安的心情。在他起程的時候,許多人都擁到街上,依依惜別。有的甚至拉住轎子,仆臥路中,捨不得他走。第二年春,況鍾返蘇復任,百姓興高采烈,唱道:
    
太守朝京,我民不寧;
太守歸來,我民忻哉!
 
宣德十年(1435年)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當時得悉況鍾可能調任,蘇州府七縣縣民,有八萬餘人,聯名上書,列舉況鍾治蘇六年政績,請求留任。正統元年(1436年)正月,英宗召見況鍾,命他繼續留任。當時,蘇州府又有民謠唱道:
    
況青天,朝命宣;
願早歸,在新年。
 
當況鍾再次來到蘇州的時候,蘇州的百姓夾道歡迎他的歸來。

況鍾第三次離任,是正統五年。這次因九年任期已滿,照例要官升一級。況鍾奔赴京城,朝見皇帝,到吏部等候升調。一般地方官進京,少不得要帶著搜刮來的金銀珍寶,名產土儀,送給京城裡的勢宦權貴。當時流行一首歌謠說:
    
知縣是掃帚,
太守是畚鬥,
布政是叉袋口,
都將去京裡抖。
 
而況鍾進京生活儉樸,住的房子沒有講究的陳設,平時吃飯只一葷一素,他做官多年,沒有添置過田產。他很蔑視送禮逢迎的勾當。他在離開蘇州的時候,曾作詩一首,與前來送行的蘇州百姓告別,說:
    
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

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
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蘇州的百姓依依不捨,設餞為況鍾送別的人連綿數百裡不絕。這時朝廷委派的新的蘇州知府已經到任,但是蘇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經過張翰等1.8萬多人,聯名上書挽留況鍾,最後朝廷決定撤回新知府,而是提升況鍾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也就是升官不升職。這次,況鍾再回到蘇州時,老百姓們更高興了,就像上次送別一樣,有的出府境數百裡之遙,去迎接他。
 
正統七年的夏天,況鍾積勞成疾,兩次上疏請求解任,朝廷都沒有批准。他雖然有病,但仍然事事親自操持。最後操勞過度,於當年十二月底,在蘇州病逝,終年62歲。
 
況鍾死後,蘇州百姓十分悲痛,連做生意的,也罷市停業,表示哀悼。治喪期間,松江、常州、嘉興、湖州等地,趕來弔唁的人絡繹不絕。第二年春天,靈柩運往江西原籍安葬。運靈柩的船隻,啟碇那一天,蘇州人民傾城出送,河兩岸一片皆白。老百姓們對著運柩船,祭奠告別,個個流淚。看到船上只有書籍和日用器物,別無長物,格外感動。載著靈柩的船,緩緩地駛離蘇州城,還有很多百姓,在沿江的路上追送著,直至看不到船影了,方才止步。
    
為了紀念況鍾,蘇州的老百姓,在蘇州金閶門外楊柳灣,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並把他的遺像,請進了蘇州文廟。蘇州和所屬七個縣的城鎮,都為他建立祠堂,立碑畫像,按時祭祀,香火不絕。還有許多人,把他的遺像供在家裡,以示懷念。

蘇州西美巷內的況公祠,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蘇州名園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內,還能看到況鐘的磚刻畫像和「法行民樂,任留惜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的贊語。蘇州民間,至今還流傳許多頌讚況鐘的傳說。

 (據清代《淵鑒類函》)

【附錄:歷代人名大辭典】

況鍾(1383—1443),字伯律,號龍岡,又號如愚。江西靖安人。永樂四年(1406)出任靖安縣禮曹。十三年,授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二十一年升本司郎中。宣德五年授為蘇州府知府,帝親賜敕書,許以便宜行事。治蘇期間,不懼權勢,不畏強暴,敏達敢為,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執法如山,斷獄嚴明。建義倉,均徭役,疏免軍戶,招複流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以政績顯著,三次守蘇,達十三年之久。時稱能吏。吏民念其剛正廉潔,孜孜愛民,為其立生祠,譽之為「況青天」。正統七年(1442)卒於任。著作有《況太守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