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10月15日】
一、姜綰做開路先鋒,護衛百姓安居樂業
明朝人姜綰,由御史謫貶為桂陽州判,後轉任慶遠知府。他的責任是治理邊地夷民。前任知府,粗暴虐民,以夷人治夷。姜綰到任後,革新政務,作風完全改觀。當時,慶遠府外,四境都是賊窩子。為了剪除賊首,姜綰挑選強健的男子,教導他們護民愛民,以及攻戰防守的戰術。沒多久,就訓練成為一支驍勇善戰並受百姓擁護的精銳部隊。因此,賊盜的氣焰,稍有收斂。
最初,商船的路線,是由柳江直抵慶遠。柳、慶二地,分別安排有衛兵站哨警戒,然而,衛兵表面上是在維護水道暢通,保障商船安全;暗中則向商人勒索牟利。一天,姜綰自省城桂林,搭船回慶遠,哨兵謊稱情況緊急,有賊兵埋伏岸邊,勸姜綰改走陸路,以保障安全。
姜綰說:「我身為慶遠知府,卻害怕賊人。那這條水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平安通行?」 於是,他指揮兵、民,在左右護衛,聯合其他商船,徐徐向前推進,賊兵都不敢出來作亂。從此以後,這條水路,就不再設置哨兵。敲詐勒索之風,立刻便蕩然無存了。
【馮夢龍評曰】
姜綰執意取道水路,為百姓做開路先鋒,這本就屬知府職責。但也是因他平日,有足夠的威儀,能震懾賊人,才會平安無事。否則,偶而輕易嘗試,災難必定不能倖免。
做官人就是應該身先士卒,護衛百姓安居樂業。
(現在的中共官員,只求自家安居樂業。大拆民房,破壞人民安居樂業。)
二、文彥博辦案,做到「三好」
宋朝人,潞國公文彥博,擔任御史時,遇到邊將劉平,作戰陣亡。而監軍黃德和,擁兵觀望。他為了替自己脫罪,還毀謗劉平,誣他投降胡人。並賄賂劉平的部屬,收買他們,為自己作偽證。劉平家族二百多人,因此都蒙冤入獄。宋仁宗命文彥博,在河中地區,設法庭,進行審理。通過仔細審查,文彥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黃德和的同黨,圖謀推翻文彥博的審理結論,就設法請託朝廷邪佞,指派其他的御史,來代替文彥博。
文彥博堅決不同意,對來接任的御史說:「朝廷是擔心我無法做出判決,才派你來代替;現在,我既然已經做出判決,如果有任何差誤,我願意承擔一切過失和責任,同你沒有任何關係!」 最終,黃德和以及被他收買的劉平部屬,全部被處死。
文彥博審理得好。
堅持維護判決更好。
最後把誣陷好人的壞蛋全部處死,尤其好上加好!
三、呂端大事一定不肯糊塗
宋太宗病重,內侍王繼恩,忌怕太子英明,暗中勾結參知政事的李昌齡等人,圖謀扶立楚王元佐,為太子。呂端進宮探望宋太宗,見太子不在皇上身邊,懷疑將有變亂,於是在手板上寫 「病危」二字,命親信拿著手板,前去催促太子進宮,服侍宋太宗。
宋太宗駕崩後,李皇后命王繼恩,召呂端入宮,呂端知道有變故發生,就騙王繼恩,進御書房,說要檢視先皇遺墨詔命等物件,隨即將王繼恩,反鎖在御書房,這才入內宮。李皇后見到呂端,便對他說:「先皇已駕崩,立長子為帝,才合於禮制。」呂端答:「先皇曾預立太子,為的就是在先皇百年後,太子能順利繼承帝位。今天先皇才崩逝,就遽然違抗先皇遺命,我怕會引起其他大臣的非議。」 於是奉太子為帝,即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後,垂簾接見群臣。呂端直身站立,不叩拜,請真宗捲起簾幕,然後登上殿階,仔細端詳,看清楚的確是真宗本人,呂端這才走下殿階,率百官高呼 「萬歲」!
【馮夢龍評曰】
呂端小事糊塗,是度量寬宏、仁厚。大事一定不肯糊塗,是以身許國、濟民者的職責,必當如此!
四、鮑叔牙很精敏
齊國內亂,公子糾,遠走魯國避難。公子小白,投奔莒國。不久,齊人殺了國君,齊國沒有了君主。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動身回國,二人同時到達國內,想爭先入主朝廷。
管仲開弓,射公子小白,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鮑叔牙讓公子小白,僵臥車上,裝死。管仲以為小白死了,告訴公子糾說:「從從容容地走吧,公子小白已經死了。」鮑叔牙乘機趕車快跑,首先進入朝廷,所以公子小白,得以做國君。鮑叔牙急中生智,讓公子小白,順箭而僵硬裝死,這種應變的機智,就像箭一般犀利!
【馮夢龍評曰】
王守仁為救戴銑,上奏武宗。而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王守仁穿著便服,前往驛場,過長江時,作了一篇《吊屈原文》,表明心志,又寫了一首《投江絕命詞》,讓人們以為他已投江自盡。
本來宦官劉瑾,對王守仁怒氣未消,打算派殺手,半途劫殺王守仁。他在京師,看了王守仁所寫的詞、文,以為王守仁已死,便打消原意,王守仁因而保全一命。王守仁應變的機智,和鮑叔牙是一樣的精敏!
五、管仲為馬夫唱歌,唱歌好處多
齊桓公因為鮑叔牙大力推薦管仲,就派人到魯國去請管仲。施伯對魯莊公說:「齊君一定會重用管仲。如果管仲為齊國效命。一定會威脅我們魯國的安全。不如殺了管仲,把屍首交給齊君。」
魯莊公本已答應殺掉管仲,但齊國的使者,對魯莊公說:「我國的君王,想親手殺死管仲這個仇人。如果只是得到管仲的屍體,就跟沒得到管仲一樣。」
於是,魯莊公命人,把管仲綁起來,以囚犯的檻車,送往齊國。管仲害怕魯君改變心意,派人追殺,想儘快到達齊國,於是就對車夫說:「我唱歌給你聽,你為我和拍子。」一路上,管仲所唱的歌,都是節拍輕快,適合馬車快步疾行的曲子,馬夫精神大振,愈走愈快。
【馮夢龍評曰】
有人說:「管仲這一唱歌,車夫得到好處,忘了推車的辛勞;管仲自己得到更大的好處,平安快速地回到齊國。」 陳明卿說:「齊桓公也得到好處,藉助管仲,成為春秋時的第一位霸主。」
六、老軍校「只是為了安定人心」
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人(西夏族)圍攻延安城七日,好幾次差點把延安攻陷。身為統帥的禮部尚書范雍,對此十分擔憂。有一個老軍校,自告奮勇去見范雍,說:「我住在這邊境之地,以前也曾多次遭到敵人圍攻,危急的情勢和今天差不多。党項人不善攻城,最後還是被擊退。今天也不會有什麼閃失。這點我可以擔保,如有任何閃失,我願意接受死罪。」
范雍對老校頭的膽識,大加讚許,軍心也因為老校頭這番話,而逐漸穩定。
亂事平定後,老軍校因為善於預料戰局發展,獲得晉升和賞賜。有人對老軍校說:「你的膽子也太大了,萬一敵兵不退,你的腦袋就沒了。」 老軍校笑著說:「我不擔心這個,假使敵兵真的破城,人人逃命不及,誰有空殺我? 我當時的那番話,不過是安定人心罷了。」
如果人人都能想著安定人心,社會真的就能安定吉祥。
七、漢高帝忍痛勵軍
楚、漢兩軍對峙,遲遲不能決出勝負,項羽對劉邦說:「天下紛擾不定,原因在於你我兩人相持不下。我願意和你單挑,一決勝負,也省得天下人 為我們兩人而送命。」 劉邦笑著謝絕說:「我寧可和你鬥智,不想和你鬥力。」 於是,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山隔軍對話,劉邦舉出項羽十條罪狀,項羽聽了大怒,舉箭一射,正中劉邦前胸,劉邦卻忍痛,彎身摸腳說:「哎呀,蠻子射中我的腳了。」
漢王因為傷勢過重而臥床,張良卻要他強忍創傷,起來巡視軍隊,除了安定軍心外,更為了不讓項羽乘機進攻,拿下漢軍。劉邦才一離開軍營,便因傷重不支,立即快馬返回成皋。
【馮夢龍評曰】
小白受管仲一箭,本來沒有怎麼傷,卻佯作傷死;劉邦受項羽一箭,已經重傷,卻佯作無事。兩人都因一時機敏應變,成就了日後的百年基業。
八、晉明帝送馬鞭,逃命
晉朝時,王敦準備舉兵造反,奪取帝位,晉明帝私下得知王敦的奸謀,於是,換上便服,騎馬來到王敦的軍營,暗中觀察王敦軍營部署的情形。有一個士兵,懷疑明帝不是普通百姓,來向王敦報告。正好王敦在午睡,夢到太陽環繞著軍營上空,驚叫著說:「這一定是那個黃頭髮的鮮卑人來了。」 明帝母親是鮮卑人,因此明帝發皆黃,長相像外國人。於是王敦派了五名兵士,快馬加鞭,追趕那個黃頭髮的人。
明帝也快馬離去,路過一家旅舍,看到一個賣小吃的老婦人,便把手中鑲著七種寶石的馬鞭,送給她,囑咐道:「待會兒有騎著馬的士兵前來,你可以把這馬鞭,拿給他們看。」
不久,士兵追來,詢問老婦人,可曾見到一名黃頭髮的騎士經過。老婦說:「他已經走遠了。」 說完拿出馬鞭給他們看,五名士兵,輪流觀看這罕見的寶物,因而耽擱了不少時間。明帝也就逃過一劫。
九、爾朱敞與另一兒童換衣,逃命
北齊神武帝高歡,在「韓陵之役」中,幾乎殺光了爾朱氏全族。爾朱氏族中,有一個叫「敞」的人(爾朱敞,字乾羅,是彥伯的兒子),從小隨母親在宮中長大,當時年僅十二歲。他在混亂中,由宮牆邊的小洞逃走,來到大街,看見一群小孩,當街嬉戲,爾朱敞就脫下自己穿的華服,和其中一名兒童,交換衣服。然後混入人群中逃走。不久追兵來到大街,抓住那個穿著華麗的小孩,等到弄清楚那名孩子不是爾朱敞時,天色已黑,爾朱敞因而保全了性命。
十、王羲之裝酣睡,保命
王羲之年幼時,大將軍王敦,特別喜歡他,常讓他在自己的床上睡覺。有—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錢鳳進來,兩人屏退其他人,商議謀反大計,但兩人都忘了王羲之還睡在床上。王羲之醒來,聽見王、錢二人談話的內容,知道難逃一死,就用手指頭摳出口水,弄髒了頭臉和被褥,裝作自己還在熟睡。王敦和錢鳳,話談到一半,突然想起王羲之還沒起床,看著床帳大驚道:「不得不殺掉這個小鬼了。」等掀開床帳,看到王羲之滿臉口水,相信他真的睡熟了,王羲之因而保住了性命。
十一、吳郡小兵裝醉救人
蘇峻借著誅殺庾氏一族的名義,舉兵叛亂,大肆誅殺庾氏一族,庾姓諸人,嚇得四處逃散。庾冰當時擔任吳郡太守,也棄官逃亡。吳郡的官員百姓,都各自逃命,只剩一名小兵,用船搭載庾冰,駛出錢塘口,用竹葦編織成的蓆子,蓋在庾冰身上。
當時蘇峻,到處張貼告示,重金懸賞緊急捉拿庾冰太守。小兵把船,停在渡口後,就進城買酒,喝得醉醺醺地回來,揮動著船槳,指著船說:「你們不是要找吳郡太守庾冰嗎?他他他…就…在…這船上(裝醉講話)!」 船上的庾冰聽了,大為驚慌,躲在粗席下,連大氣都不敢喘。監司看船艙狹窄,以為小兵酒後胡言,不再理他。也不檢查船內情況,讓他立刻開船離去。於是,庾冰平安過江,逃過了追殺。
蘇峻叛亂,被平定後,庾冰太守想要回報小兵,問他有什麼願望?小兵說:「我出身貧寒,不要官祿爵位,只是總擔心不能痛快地喝酒。假使您能讓我後半輩子都不愁沒酒喝,就好。」
於是,庾冰為小兵蓋了一幢大房子,買了奴婢來侍候他,屋中隨時保持上百斛的美酒,讓小兵一輩子,不愁沒酒喝。
人們在談論這件事時,都認為這名小兵,不但機智,也是個心性樸質的好人。
(均據明代馮夢龍《智囊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