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義商張保皋(58):閻長再臨十字路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3月29日】

戰爭結束後,張大使非常高興,他知道自己能打贏這場戰爭,沒有閻長的配合幫助,是無法想像的,因此大大誇獎閻長,而閻長卻說張大使用兵如神、以寡敵眾,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他不過是執行大使的戰術而已。顯然閻長發自內心非常佩服大使。

但是戰爭才剛剛結束,金陽擔心張大使因立下莫大的戰功將得到無法想像的權勢,內心的嫉恨使他急於利用閻長除掉張大使。當張大使還在追趕紫薇夫人時,金陽就在王宮迫不及待的催促閻長:「不能讓張保皋的權勢更加強大,唯有除掉張保皋,才能完成大業,你總該報仇吧,難道你心中的那把刀已經生鏽了?」閻長聽到讓他趕緊除掉張保皋,眼神遲疑猶豫,一言不發。顯然在迴避這件事。金陽為達目的,會不斷指責閻長心中失去了報仇之心,不斷的提醒他別忘了自己發誓要殺了張保皋的。

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閻長又要回到從前拚命掙扎卻又無法擺脫痛苦的迷茫中去。閻長以為金陽只是害怕大使擁有太大的權勢會威脅到他,所以急於除掉大使,閻長又寄希望於張大使只要不跟金陽對立,拒絕接受王上封賞的權位,金陽就不會再針對大使,那麼他就可以有理由不去執行金陽的命令,不必非殺了張大使不可了。現在的閻長已經不想報仇,也沒有了要殺大使的心,只是他與金陽有約定,不能太過違背金陽的意願,在金陽還沒下令之前,他認為只能寄希望於張大使不要做出令金陽要除掉他的行為——接受新王的封賜。

劇中要表現的,就是閻長內心不願執行這種命令,但主人下令,他會無奈的去做,他能解脫的辦法,就是期待主人要除掉的對像不去做違背主人意願的事,向金陽妥協。這樣一來他就不必執行金陽的命令。換句話說,任何人都向他的主人妥協屈服,那麼,他就不用殺那些與金陽對抗的人了。閻長之所以會在最後勸張保皋不要跟金陽打仗,向金陽妥協,就是為了找尋可以不殺大使,又可以遵從主人的方法。只有大使向金陽妥協,他才有理由不殺大使。

為了擺脫這種內心無奈的掙扎,閻長並不在意大使對自己的讚賞,反倒擔心大使會不會接受封官的賞賜,對權力會不會動心,於是他稱讚大使用兵如神後,突然轉換話題說道:「看到紫薇夫人就懷疑權勢到底是何物,對財富的貪婪到底有沒有底線,經常會想到這些。你說你對皇都的政治沒有興趣,你真的對權勢毫不動心嗎?以你的軍隊擁立了王上,你將擁有更大的權勢。」

張大使笑道:「我不是為了追逐權勢到皇都的。現在心中的願望已經達成(指為百姓鏟除國賊,擁立施行善政的新王),我將會回到清海去。對於我們可以化解長久以來的惡緣,甚至可以攜手合作,我感到很踏實,像是回到了過去我們在清海初次相遇,心中對你非常信任的那個時候。這一次你立下大功,一定可以洗去你過去海盜的污名,恢復你的身份。如果可以的話,甚至想要抹去刺字刑的痕跡。我的這份心意,希望你能接受。」大使其實並不真正了解閻長,他以為閻長真的明白了是非善惡,因此變得沒有任何懷疑。

張大使無論是收留閻長、對待百姓還是推舉新王,都是一視同仁的,目的只有一個,實踐道義、救助百姓。對於這種人生理想與抱負,閻長是無法理解的,他如今最關心的是張大使千萬別接受新王的任命,讓他左右為難。

當金陽決定在王上登基的戴冠式要除掉張大使時,閻長馬上回答時候未到,想要迴避。金陽責備他:「你心中對張保皋的怨恨已經消失了吧,我們得到一樣,他會得到十樣,現在不殺要等到什麼時候。」

閻長的手下原本是李大人心腹張行首,他非常生氣的對閻長說道:「大行首,難道你忘了在李大人屍體前所發的毒誓了嗎?被張保皋施予刺字刑生不如死的那一段歲月,你是不是已經忘了?」

閻長被金陽與手下一頓斥責後,感到萬分迷惑,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他此時能明白李大人身為海盜濫殺無辜是罪惡,如果他能像婷花那樣懂得身為夫人手下不得不做的事其實是帶給很多人痛苦的事,是必須贖罪的事,那麼,他就能明白在李大人那發的報仇的毒誓是多麼荒謬,也就能懂得在奴隸場受的苦是在為自己贖罪,當然也就不會因手下的責備而迷惘困惑了,也就能懂得真正擺脫這種矛盾處境的唯一的路就是離開金陽,棄暗投明。

但是他的內心一片茫然,不知自己該如何選擇,一個人在夜裡不停的回想張大使對他說過的話——對於我們可以化解長久以來的惡緣,甚至可以攜手合作,我感到很踏實,像是回到了過去我們在清海初次相遇,心中對你非常信任的那個時候。

閻長想到大使對自己的信任,無奈的嘆了一口氣,他就像走在了人生的又一個十字路口,如果此時,他的身邊可以有人為他指點迷津,那麼他就不會再次重演過去的悲劇。為了揭示他可悲的錯誤選擇的根本原因,劇中緊接著出現了下邊的令人十分心痛的劇情。

閻長在大使的信任與張行首的責備之間,因無法選擇左右為難長長的嘆了一口氣,他在百般無奈之間突然開口問一直絕對服從自己的手下白慶:「白慶,你為什麼要跟我。」白慶不加思索的回答:「沒有任何理由,因為我曾發誓要對大行首效忠,直到我生命結束的那一天為止。」

閻長可憐就可憐在此,他遇到人生難題時,不知如何決斷時,他能問的只能是身邊同樣沒有善惡之分,一生只知道按海盜的衡量標準來生活的人。「仁、義、理、智、信」仁義在先,幾乎人人皆知的做人的基本道理,閻長和他的手下,卻自幼生長在海盜船上,一生只有為海盜頭子毫無善惡之分的盡忠而已,這就是為何閻長會把自己當作主人手中一把刀的根本原因所在,白慶就是他的翻版,他在人生的三叉路口,能問的人只有白慶,著實可悲可嘆,人怎能為邪惡頭子盡忠,又怎能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罪惡,這荒謬可笑的道理閻長卻一點也不明白,他聽了白慶的回答回到屋裡,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下決心要為死去的李大人盡忠,不忘自己發過的毒誓。

於是閻長馬上在屋裡對著鏡子解開掩蓋前額的那條黑布帶,露出了刺字刑留下的「盜」字傷疤。他不停的對著鏡子拚命讓自己回想受刑那一刻的痛苦,拚命讓自己回想李大人被殺死的情景以及在奴隸場生不如死的歲月。這些回憶就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忘了對張大使的仇恨,他是在內心沒有恨意的時候為了刺激自己要恨張大使而自覺的去回憶,因此每當看到這些鏡頭,心中都會感到萬分的痛惜,太可悲了,他比任何人都要可悲,在人生關鍵的時刻,他一念之差再度讓自己走上絕路,白白浪費了張大使給他的機會。他掉進深淵的痛苦再也無法擺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