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10月03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曾鞏在福州當過官,在他任內,寫過一篇著名的《道山亭記》,其中有句話:「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就是說福州城中有三座山,西邊的叫閩山,東邊的叫九仙山,北邊的叫粵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這三山之一的九仙山,海拔五十多米,形似巨鰲,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參天,景色秀麗,歷為遊覽勝地,相傳漢代何氏九兄弟煉丹於此,故名「九仙山」;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曾居此,故此山最早被稱為「于山」;又因相傳有位閩越王曾一連九日宴飲於此山,故又名「九日山」。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正是漢代何氏九兄弟修道飛升的傳說,也是九仙山名稱的由來。
漢代何氏九仙,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列仙全傳》和《福建通志·列仙傳》中均有記載。綜合上述記載:漢朝漢武帝元狩年間(公元前122年至公元前117年),江西臨川縣名士何候,號「任俠」,因助淮南王劉安謀事有功,而被薦任福州太守。這何氏有九子,隨任赴閩。傳言何氏兄弟雖品格超凡,但生理上卻有缺陷。九兄弟中只有長兄能微開一目,余皆雙目均盲。九兄弟相互之間情誼深厚,出行時均依次拉兄長衣衿而行。那何太守每要會客時,那九兄弟也不呼即至,必行如長蛇陣的樣子,走出前廳環繞在父親身後以恭候客人 。
那何太守是官場中人,要講排場面子。他覺的這九個兒子生理上的缺陷有礙觀瞻,每次會客,往往使自己與人交往時進退失據,心亂失儀。於是他讓家人將兄弟九人全部幽禁室內,派幾個專人在內侍侯,不允其出外與人見面。一天何太守正在中廳想事,忽有家人來見。何太守看到是侍侯兒子的幾個家人中的一位,就問道:不在裡面侍候公子,跑這裡來干什麼?那家人回答:回老爺的話,九位公子說整天悶的慌,如出內室在家中亂跑,又有擾老爺,所以提出要歸隱山林修神仙之道。何太守聽兒子們如此說,心中不免酸楚不忍,畢竟是自己骨肉,怎能沒有親情,自問自己將他們禁閉室內是否做得太過分了?於是親自走進去與九兄弟說話。
在九位公子的房中,那何太守坐下,對環伺於前的兒子們說:家門不幸,生你兄弟九人。你們現在意欲何為?那九位公子遂你一言我一語將歸隱山林的意願說明。何太守說:你們身體殘疾,出外又怎能謀生?停頓片刻嘆口長氣又問道:難道你們真的都要到外面去受苦修道嗎?九位公子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兄弟真心願一道歸隱山林修煉,生死與共,同甘共苦,同心修道,決不分離!何太守見他們態度堅決,便依他們所請,心想:到時派幾個家人,用心照管侍候著也就是了。數日後,依九兄弟所求,將他們送到附近于山結茅庵棲身修道,同時派家人看護照料。
到山後九兄弟就自己動手砌造丹灶,燒鍊金丹。據說九兄弟經三年努力,終於金丹煉就。修道不僅要外煉,更重內修。話說九兄弟雖外丹煉就,而內修的內丹功夫尚欠火候,於是返家向父母辭行,再尋靈山勝地修持。那九兄弟帶著隨行家人,一日來到閩地福清,發覺此地石竹山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又感山中隱隱有仙瑞之氣,頓覺與此山有緣。遂隱入此山中修持道法,內修內煉。
一日,眾兄弟均感神功將成。掐指一算竟是修道時日將滿,應是試丹驗道之期,遂將隨行家人喚至身前。眾家人猛一見九位公子平日所緊閉的雙眼,陡然間睜開竟是精氣閃現,驚喜之間就要返家向太守何老爺報喜,那長兄忙止住他們說:我兄弟九人心如明鏡,何嘗一日目盲。茫茫紅塵,庸俗過甚,《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故兄弟眾人皆不願睜目觀看。眼乃心之窗,打開窗戶,難免濁氣滲入,有污我等清修之心境也!故道功未備眾兄弟不願睜目。今我兄弟道功將成,即日將選勝驗道,你們不妨同往觀摩。那何氏九兄弟不一日飄然來到興化湖邊(即今仙遊縣九鯉湖),各自掏出金丹一粒,即有九尾大鯉魚躍出水面。九兄弟各將金丹拋入鯉魚口中。傾刻間九鯉化為仙鯉,長出龍角騰空而起,九兄弟飛身而上,各乘仙鯉升天而去。何氏九兄弟修道成功從此被世人尊稱為「何氏九仙君」。
何氏九兄弟外煉丹藥在福州于山,隱居內修於福清石竹山中,再往九鯉湖證道飛舉。後人遂在仙人所至之處,均設廟觀奉祀,甚至因此改名而永久紀念仙人得道飛升的神跡。福州于山從此改名「九仙山」,山上還建有「九仙觀」;福清石竹山有「九仙宮」,香火旺盛,許多人祈求九仙點化,歷史上留下不少靈驗的故事,明代宰相葉向高曾說「石竹何氏所棲,岩壑奇絕,祈靈如響」;興化湖改名「九鯉湖」,湖畔亦有「九仙祠」,加以供奉,九鯉湖所在的縣也改名為「仙遊縣」。可見中華歷史中仙人事跡層出不窮,貫穿了包括地名在內的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可知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信仰神,敬拜神,推崇修煉的民族,這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核。而當今的中共講的是無神論,否定神的存在,這是對神的極大不敬,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徹底否定與破壞。中共不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它只是從歐洲,從蘇俄傳來的西方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