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和《飲酒》(其五)所表達的

清風


【正見網2020年06月22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流傳深遠,歷來評價很高,但基本是站在常人的角度去看的。

「站在常人這個層次、這個角度、這個思想境界中,理解不了真正的東西。」(《轉法輪》)

在歷史上,劉禹錫是一位信佛修道的人。這篇短文文字技巧固然很高,但他真正所表現出的則是作者心性所在的位置,他已經基本超越了常人的名利情,不怨不恨,不計不報,接近羅漢的果位了。

先簡單看看其寫作背景,他因故被貶至安徽和州縣,按當時的規定,地方上應該安排比較大的住房,但是大約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 劉禹錫都毫不在意,最後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柳公權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在常人看來,知縣是在故意刁難劉禹錫,換了一個常人可能早就幹起來了,但劉禹錫沒有這樣,始終保持了高度的樂觀和大度,忍做的很好,這樣的心胸不是做給誰看的,也是裝不出來的,因為這個切切實實的物質利益就放在這裡,要真正的不動心,只有真正修煉的人才能夠做的到,作者的修為到了那一步,對常人中的得失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也才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

後世模仿此文的所謂作品相當多,但都是低俗不堪的東西,沒有任何的文學價值,因為模仿者都是常人,心性和劉禹錫差的實在太遠,他們只看到此文的「形」,只能夠從文字的形式上去模仿,而領會不到此文的「神」,那是靠修心性修出來的,是學不來的,因為心性根本就達不到那一步,所以也就寫不出真正有內涵的東西。

真正傳世之作的作者大多是修行之人,最起碼也是根基深厚的人,作品是作者修為層次的表象,作者修為越高,其作品就越是和宇宙「真善忍」特性同化,就越能夠長久,他們是相輔相成的,文學中常講的「神來之筆」就是神對真正信他的人的點化,不單是文學,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我們再來看流傳千古的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也是一位修道者。單單從字面上,就可看出作者對名利的淡薄和超然,這兩篇作品的文字水平都很高,當然也同時體現出這兩個人的心性。  看到優美的景色誰都會感到很愉快,心情很放鬆,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這裡卻有更深的含義,那就是陶淵明不單單是愉快和放鬆,他在自己所在的層次已經能夠和「南山」用意念直接溝通了,這種溝通常人無法理解,作者也就不把他寫出來,所以才有後面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性多高功多高」(《轉法輪》),一點也不假。

古人的德大,古代的修煉氛圍濃郁,所以各方面的大師也多 。中共建政後割裂和從根本上毀滅了人對神的正信,人也就得不到神的庇護,同時道德水準不斷下滑,也就根本搞不出什麼真正的東西,出不了真正的大師也就不足為奇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