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4月30日】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寧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是當時的大儒。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
明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咨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採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覆勸說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依然還是不屈服,他說「好,我寫!」他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凌遲處死。
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
方孝儒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受到人們的尊敬。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有人為他建神情祠、樹亭。著名戲曲家湯顯祖還曾為他樹了墓碑。但是,當時縣令邵甲害怕因此獲罪,下令將它們都搗毀了。清代順治年間,又在雨花台西麓重建方孝儒祠、墓,分為兩處。嘉慶二年,方孝儒族人方昂來謁墓,又重修了祠和墓,並由著名的桐城學派者姚□作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捨生取義」。那些面臨險境忠貞不屈的人向來就是民族的脊樑,受到後人的尊敬。歷史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岳飛、文天祥、方孝儒、史可法、譚嗣同等等幾乎數不勝數,正是他們挑起了民族道德的重擔,延續著中華文明的血脈。
(資料來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