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1年09月05日】
南北朝時期的劉璡,字子敬,在泰豫年間(公元472年)曾經當過明帝的挽郎,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君子。他學識淵博,為人恭敬謹慎、剛方正直,與哥哥劉瓛③都深為當世人所尊重。
有一天晚上,劉瓛突然想到,有一件事情要跟弟弟作交代,於是就在隔壁房間叫著弟弟的名字。話音剛落,劉璡那邊馬上傳來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他滿以為弟弟很快就會回應,可是左等右等,卻沒有等到他的回覆,令人感到特別奇怪。過了好一陣子,才傳來了弟弟那畢恭畢敬的聲音:「哥哥,您有什麼事情嗎?」哥哥感到十分訝異,於是就責問他說:「我已經等了好久了,你怎麼到現在才回答?」劉璡深表歉意地說:「因為我的腰帶還沒有系好,穿得這麼隨便,就回您的話,是多麼失禮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耽誤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對不起。」
原來,劉璡已經換好睡衣,躺在了床上。他一聽到哥哥在叫他,就趕緊下了床,把白天穿的正式的衣服拿出來,迅速穿上,束好腰帶,全身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並畢恭畢敬地站好了之後,才回應他。
在中國古老的《禮記·曲禮》中開端云:「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指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忘恭敬謹慎的態度。所以聽到哥哥呼喚的時候,為甚麼劉璡他不先回應,然後再出來呢?因為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人一定要恭敬。
我們想想,親生兄弟並不是關係疏遠的人,臥室也不是會客的正廳,夜晚睡眠時間,更不是進退禮節需要十分周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想太過於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語行為也會變得任意隨便。可是劉璡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連腰帶都沒有束好,全身也沒有打理好,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回復哥哥呢?那是多沒禮貌的事情啊。
嚴於律己的劉璡,在品德學問、道德涵養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禮敬有加地把他請到東宮任職。劉璡不負眾望,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成為了一代名臣。
「劉璡束帶」的故事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君子都應不失其恭敬之心。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真誠恭敬,並且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
【注釋】①璡:jìn。②遽:jù,倉猝。③瓛: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