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8月02日】
西漢在經過「文景之治」後,在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其人文藝術、自然科學、手工業、造紙業、商業、水利在華夏人文科技史上書寫下了極為璀璨的一頁。
在人文藝術方面,不僅出現了賈誼、司馬相如等漢賦和樂府詩大家,更有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的史學大家司馬遷。而西漢的繪畫、雕刻等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來看,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令今人也是嘆為觀止。在自然科學方面,西漢在天文學、數學等領域都有較高的成就。比如西漢時的天象記錄相當豐富,並已經有了對太陽黑子的記載。我國現存的最早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就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在手工業領域,出現了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這使得生產率大大提高。而且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此外,絲綢之路的開闢,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貿易網絡,並開始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文學
*漢賦和樂府詩
西漢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漢賦和樂府詩方面。漢賦是從楚辭發展來的一種長篇的韻文。它通常用華麗的辭藻,鋪張的手法來描寫西漢上層社會的繁華景象,以此反映漢代的統一與強大,顯示天子的威嚴。漢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騷體賦,漢初比較盛行;一種是散體大賦,形成於漢初,興盛於中葉,並取代了騷體賦的地位。漢初的騷體賦作者,以賈誼、枚乘為代表。賈誼的《吊屈原賦》,借憑弔屈原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是一篇很好的抒情賦。他的另一篇代表作《鵬鳥賦》,也是一篇抒發悲傷情感的作品,開了西漢散體賦的先河。景帝時,枚乘所作的《七發》,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漢武帝至成帝年間,是散體大賦的全盛時期。著名的賦家有司馬相如、揚雄、東方朔等,其中以司馬相如最負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等。這些賦大都以遊獵為題材,描寫了皇宮的雄偉壯麗,園囿的幽深和禽獸的眾多,遊獵隊伍的壯觀,以及音樂、美女等,篇末則加一些諷諫的話語作為點綴。
「樂府」最開始是指掌管音樂的官署,始於秦。到西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大規模的採集各地民歌,包括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等,既有漢族歌曲,又有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歌曲。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這些詩歌語言樸實,形像鮮明,是漢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漢代樂府詩的體裁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形式生動靈活,其中以五言最多,是東漢以後五言詩的先聲。歷代有成就的詩人,都受過漢代樂府詩的影響。
西漢的散文也很突出。賈誼的《過秦論》和《治安策》、晁錯的《賢良對策》以及劉向的《說苑》等,都是西漢的散文名篇。賈誼的政論文議論明白,慷慨激昂,特別是《過秦論》,語言生動,層層深入,把秦的興亡分析得淋漓盡致。
*史學
司馬遷著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字子長,其父司馬談於漢武帝建元、元封年間為太史令,掌管文史星曆,管理皇家圖書,曾有志編寫古今通史,但未能如願,去世前囑咐司馬遷繼承其遺志。元封三年(前108), 司馬遷繼任父職,在太初元年(前 104)參加制定《太初曆》後,開始撰寫《史記》。經十餘年努力,終於完成此書。
《史記》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歷時三千餘年。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是全書綱領,按年月記述帝王言行政績, 兼錄各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先秦諸篇按朝代成篇,秦漢諸紀則按帝王成篇。項羽雖然不是帝王,但他一度主宰天下,分封侯王,政由羽出,所以把項羽也載入本紀。
「表」採用表格形式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以廓清脈絡。其中包括世表、月表和各種年表。「書」敘述各種制度沿革,內容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世家」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兼及個別地位與侯王相當的著名人物。「列傳」主要是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傳記。少數篇章為中國少數民族以及與中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記錄。本紀和列傳是全書主要部分,與表、書、世家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史記》取材豐富,不僅選取了《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的相關史料,而且利用當時國家收藏的檔案、民間保存的古文書傳,並增添了親身採訪和實地調查的材料。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不虛美,不隱惡」,力求實事求是。
漢代以前,出現過多種體裁的歷史著作,但就記事的久遠、內容的廣泛、史事的詳實、材料的系統、組織的完善來看, 都不如《史記》。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該書堪稱第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由它開端的史書紀傳體影響深遠,後來歷代的「正史」都採用了這一體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動精煉,寫人敘事形像鮮明,對中國後世的散文和傳記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死後,了解該書的人並不很多。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祖述其書,公布於世,從此開始流傳。東漢時已有殘缺,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缺少十篇,有錄無書。後世有許多人訓釋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是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
藝術
*繪畫
西漢藝術領域的主要成就體現在繪畫、雕刻和音樂方面。西漢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帝王、官僚、地主的宮殿、住宅、墳墓的裝飾品之一的壁畫也發展起來。漢武帝時的魯靈光殿就有西漢最著名的大幅壁畫,內容極為豐富,可惜沒有保存下來。當時的上層社會不僅在建築物上作畫,而且在絹帛、漆器、陶器等工藝品上作畫,有彩繪,有素墨畫,有刻縷畫,內容涉及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也有漁獵、農事、宴會、樂舞等生活情景,題材廣泛,畫意高超。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帛畫,反映了西漢繪畫藝術的高度成就。這幅帛畫全長205厘米,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畫面內容十分豐富,有人物,有日月,有人身蛇尾的神像,還有龍、蛇、龜、虎、馬和各種奇禽異獸,刻畫生動,色彩鮮艷,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繪畫作品,也是世界藝術史上一件罕見的珍品。另外,在江蘇邗江等地出土的彩繪漆器,製作精巧,各種人物和動物繪畫,極為生動、優美。
*雕刻
漢代雕刻藝術與繪畫也是相輔而行的。貴族通常用石刻來裝飾宮室、陵墓,以誇耀豪華,顯示威嚴。如陝西興平縣霍去病墓前的石人、石馬、石牛、石虎等,造型生動,神態逼真。這些巨大的雕像歷經二千多年,依然神態生動,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音樂
秦時出現的"樂府"是掌管音樂的官署。到西漢武帝時,「樂府」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大規模的採集各地民歌,包括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等,既有漢族歌曲,又有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歌曲。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和氣越也都稱之為樂府。
漢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從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逐漸發展為有絲、竹樂器伴奏的「相和大曲」,並且具「艷--趨--亂」的曲體結構。漢代在西北邊疆還興起了鼓吹樂。它以不同編制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構成多種鼓吹形式,如橫吹、騎吹、黃門鼓吹等等。它們或在馬上演奏,或在行進中演奏,用於軍樂禮儀、宮廷宴飲以及民間娛樂。今天在西北一些地方尚存的民間吹打樂,當有漢代鼓吹的遺風。
在漢代還有「百戲」出現,它是將歌舞、雜技、角牴(相撲)合在一起表演的節目。漢代律學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損益的方法將八度音程華劃為六十律。它體現了律學思維的精微性。從理論上達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服飾
漢初,為了與民休息,一般制度沒有太大的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了秦制。
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佩、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這種服式由於既長且寬男子服用較為普遍。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西漢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