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12月01日】
【典故出處】
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一曰,韓昭侯曰:「吹竽者眾,吾無以知其善者。」田嚴對曰:「一一而聽之。」
〔註解〕
齊宣王:名辟疆(?∼西元前324)。戰國時齊國國君,威王之子。在位十九年,卒諡宣。
竽:樂器名。古代一種吹奏樂器,形似笙而較大,三十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
南郭處士:姓名、生卒年不詳。因家住南郭,故以為姓。處士,泛指無官職的讀書人。
說:「悅」的本字,喜悅。
廩食:官府發給的糧食。
湣王:名地。戰國時齊國國君,宣王之子,生卒年不詳。燕國名將樂毅攻入齊國都城,湣王逃至莒城被殺。在位四十年。
【釋義】
竽,古代一種吹奏樂器。「濫竽充數」意謂不會吹竽的人,混雜於眾多樂工中湊數。後用「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亦用於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亦用於自謙,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韓非子.內儲說上》中有一則故事: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個樂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因為知道齊宣王的這個嗜好,便請求齊宣王讓自己參加這個樂隊,宣王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每當眾多樂工一起合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數百人的吹竽隊伍中,有模有樣地裝出吹奏的樣子,沒人發現真相,他也因此能獲得很好的待遇。
宣王死後,湣王繼位,湣王雖然也喜歡竽的吹奏聲,但他喜歡的卻是獨奏,所以命樂工一個個輪流表演。南郭先生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再也無法矇混過關,只好逃出宮去。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濫竽充數」一語,用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有時也用來當成自謙之辭,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近義辨異】
〔魚目混珠〕
以魚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亂真。語本《韓詩外傳》。
「濫竽充數」及「魚目混珠」都有試圖矇混過關的意思。
「濫竽充數」側重於以劣充數;「魚目混珠」側重於以假亂真。
【評註】
濫竽充數,這則成語中的「濫」是指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實際上,這個成語還可以用來表述在不同層次或不同層面中的情況,人的真實水平或實際能力達不到其所處的層級要求時,實際上都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並非只是主觀方面的因素。
【評析】
《易傳·繫辭傳下》中引孔子的話: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指出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道理。一個人的才德達不到某個職位或崗位的要求,自然難以勝任,甚至造成損失或災禍。這裡講的是世間尋常做事的道理。
從人的成長角度看,若是不能紮紮實實的學好本領,並在實際應用中歷練自己,也難有真正的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如同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的層層考試和選拔一樣,只有通過並達到新的一層的要求,才有可能進入更高的學歷層次。以出世間為目標的正法修煉更是不可能有濫竽充數的情況出現,只有在真修和實修中實實在在的達到更高一層法的要求,才能達到那一層法中的領悟和狀態。當然,這也是在放下人心和各種觀念後才能做到的。
天梯已經垂下,這種機緣更是千載難逢,在末後時期的善惡較量中,人內心的天平如何衡量也就是自己未來走向光明或黑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