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語評註:飲鴆止渴

王舍微


【正見網2024年01月11日】

【典故出處】

語本《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霍諝》:  

霍諝字叔智,魏郡鄴人也。少為諸生明經。有人誣諝舅宋光於大將軍梁商者,以為妄刊章文,坐系洛陽詔獄,掠考睏極。諝時年十五,奏記於商曰:「…… 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註解〕  

光:宋光,東漢時人,生卒年不詳。霍諝之舅。  

衣冠子孫:官宦之家的後代。  

徑路平易:仕途平穩順利。  

徵辟:朝廷徵聘有才學的人為官。  

瑕穢纖介之累:細微的過失與缺點。

療飢於附子:吃附子來止住飢餓。附子,植物名,可入藥,但若未經炮製直接使用,會造成心臟麻痹、呼吸急促,甚至死亡。  

止渴於酖毒:喝毒酒來解除口渴。酖毒,指一種用鴆鳥羽毛浸製成的毒酒。

【釋義】

「飲鴆止渴」之「鴆」,典源作「酖」。「酖」通「鴆」。鴆,以鴆鳥羽毛浸制而成的毒酒。「飲鴆止渴」指飲毒酒以解渴。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

參考詞語:引鴆止渴;止渴飲鴆;酣鴆止渴;飲鴆救渴。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據《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霍諝》載,東漢霍諝,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氣,年紀小小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十五歲那年,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審問拷打。霍諝寫了一篇奏記為他申辯,其中有一段說到:「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品格也沒有什麼缺失。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饑渴的人,吃有毒的附子來止飢,喝毒酒來止渴,食物還沒進到肚子裡人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這樣做啊!」大將軍梁商看了以後便上書為宋光脫罪,霍諝也因此而顯露名聲。後來「飲鴆止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  

【評註】

飲鴆止渴這則寓言的最初寓意是:人怎麼會為了用一種短視的招數解決眼前的困難,而為未來埋下更大的禍患。但在歷史發展中,人的欲求越來越膨脹,最後難以控制,就可能會為了眼前的慾望滿足,失去做人的原則和道德底線,從而使自己處於一種沉淪、迷失而又不能自拔的境地。例如一百多年前的某些人吸食鴉片成癮。發展到近代,充滿誘惑,讓人成癮的東西就更多了,伴隨著還有各種極端思想或電子毒品的侵入,人就更不容易分辨,不知不覺就會身陷其中,誤入歧途,最終失去自己的未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分辨呢?

【評析】

飲鴆止渴的意涵中有這樣一層:為了眼前的、表面的、急迫的某種欲求或被誘惑,而忽略或不顧及自身長遠的、深層的、本質的提升或持續發展需求,進而傷害到身體的機能並受困,最後難以自拔。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記載的鴉片就是如此:「阿芙蓉(即鴉片)前代罕聞,近方有用者。雲是罌粟花之津液也。「

罌粟花盛開時,杯狀的花朵有著絢爛的花色,輕盈的身姿,飽含著熱情與妖嬈,著實引人注目,看不出一絲的邪惡。看過罌粟花的人估計都很難想像,眼前的美麗尤物怎麼就和鴉片掛上鉤了呢?隨著罌粟的花蕾逐漸形成,碧綠的葉叢中,一枚枚花蕾嬌羞的垂下腦袋,花朵中央那球形的子房逐漸長大,日後就發育成了罌粟的果實,就成了製造鴉片(opium)的毒物了。一般來說,最初幾口鴉片的吸食會令人不舒服,但隨後可體驗到一種伴隨著瘋狂幻覺的快慰感。這也是人體中毒的基本特徵表現。

還有一種「精神鴉片」的說法,出自馬克思於1844年發表在《德法年鑑》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導言一文,「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沒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沒有靈魂處境裡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是一個無神論者,他認為宗教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幻景,具有一定的精神慰藉作用,不相信人類可以通過提升脫離世間進入天國。因此,馬克思的理論是以在人間建立理想國式的幻景為誘惑,要人們起來同這個世界作鬥爭,「伸手摘取真實的花朵。」

法國作家雷蒙·阿隆在其1955年出版的作品《知識分子的鴉片》中將馬克思主義比作知識分子的鴉片,否定了人類文明的基本進步。他強烈批判這種人身上所具有的教條主義和狂熱主義,無視任何經驗證據而固守一套思想框架,其過程類似於一種世俗中的極端宗教或信仰體系。

人們內心具有的良知才是判斷什麼是精神鴉片的基準。凡是以某種眼前的誘惑使得人類道德水平下滑的就屬於這一類,因為它是以毀滅人類的未來為目標的。人只有守住道德,才能在亂世中心明眼亮不迷航,最終平安到達光明的彼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