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漫說

正則


【正見網2025年04月05日】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愛喝茶,要談起茶的好壞,相信人們都有自己的見解。但要論茶道,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多都會與精緻的茶具、嚴格的泡茶規範和泡茶禮儀聯繫起來。這當然是茶道的一部分,可是,能稱之為「道」者,似乎又不只於此。

有人說,茶道乃精、行、儉、德四字。這是從《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中提煉而來。但通讀原文我們會發現,這似乎只是講喝茶之人所應該擁有的品質。也有人認為,茶道乃是「和、靜、怡、真」四字。茶道傳入日本後,又演變成了「和、敬、清、寂」四規。

看來,不同人對茶道的理解差異很大,那麼到底何為茶道呢?不妨讓我們從歷史上找答案吧。

茶道淵源及發展

如果要追溯起茶道的根源,我們不得不提到上古神農氏。世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農為了解植物的屬性而遍嘗百草,一天之內可能中毒多次。中毒後,他便利用茶來查找毒素、解除中毒狀態。所以從根源上來看,「茶道」即為「查道」。如果引申一步來看,這與各門正法修煉中,向內查找內心的執著、慾望並消除的形式非常相似。

到了春秋戰國,人們飲茶如同煮中藥,將茶葉、茶樹枝和水一起燒煮飲用,謂之「生煮茶」。因茶湯的滋味苦澀,故稱「苦荼」。顯然,此時人們喝茶,並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口感,而是利用其解毒、養生之功效。

南北朝時,文人士大夫大多信道、修道,崇尚清談,他們便以飲茶助清談,以期悟道。當時也有不少佛門子弟如法祚、支孝龍、劉元真等人也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到唐朝,陸羽的《茶經》問世,書中系統闡述了種茶、制茶、烹茶和飲茶等各個方面內容,標誌著茶文化臻於成熟。當時「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氏聞見記》)。

正是這個時期,茶籽被僧人最澄帶回日本種植,後世又有容西禪師將制茶的工藝傳回日本。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日本形成了包涵哲思和美學韻味的獨特「茶道」文化。

及至兩宋,茶藝、茶學的發展達到了巔峰,點茶法便出現於這一時期。

而元代至今,制茶、泡茶的方式亦多有發展,使得茶越來越貼近生活,成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開門七件事之一。

茶道與佛緣

如果說神農氏是茶道的開山鼻祖,那麼它真正的興起的根源,卻和佛門的修煉方式息息相關。

 「開元中,太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従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封氏聞見記》)僧人打坐修行時要求長時間入定,往往通宵不眠。而飲茶可驅除睡魔,還可以助人去除雜念,成了僧人的不二之選。故而唐代的飲茶之風便首先在僧人中興起,而隨著佛家各法門在唐代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茶文化的興盛。

唐宋之時,名寺寶剎內皆懸茶鼓,寺院敲擊此鼓以召集僧人飲茶。所謂「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西湖春日》·林逋)這正是僧人飲茶以助修練的縮影。

僧人不但飲茶,而且還自己種茶,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治平元年改今額,並寺有巨麓曰紫高,產異茶,佛殿後有泉出岩,竇人以煮藥多驗。」(《嘉定赤城志》)

「義興南嶽寺有真珠泉,稠錫禪師嘗飲之。曰:此泉烹桐廬茶,不亦可乎。未幾有白蛇銜子墮寺前,由此滋蔓,茶味倍佳,土人重之。」(《茗史》) 

「虎丘寺西產茶。」(《姑蘇志》)

「國初王璲《贈天台起雲禪師住虎丘種茶》詩:上人住孤峰,清閒有歲月。袖帶赤城霞,眉端凝古雪。種茶了一生,經綸人萌櫱。斯知一念深,於義亦超絕。」(《虎丘茶經注補》)

古籍中的記載,無一不是對這一說法的印證。所謂「佛天雨露」,看來茶與佛家確實有著非常深的淵源。

其實,非但茶道的興起與佛家修煉有關,就連陸羽的《茶經》中的內容,也與佛家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陸羽本是棄嬰,他的師父智積禪師將他撫養長大,智積禪師不但精通佛法,亦深知茶道,年幼的陸羽曾跟隨師父學習烹茶術七八年之久,深得禪師真傳。

 「竟陵大師積公嗜茶,非羽供事不鄉口。羽出遊江湖四五載,師絕於茶味。代宗聞之,召人供奉,命宮人善茶者餉師,師一啜而罷。帝疑其詐,私訪羽召入。翼日,賜師齊,密令羽煎茶。師捧甌喜動顏色,且賞且啜。曰:有若漸兒所為也。帝由是嘆師知茶,出羽見之。」(《茗史》)積公對陸羽泡的茶如此鍾愛,可想而知,陸羽的《茶經》裡,一定包涵著當年禪師的佛學智慧和茶藝絕技。

茶詩中的禪味

佛家講空,謂之入空門。僧人平時的言行舉止,暗含了其在佛法修煉中的智慧。故而他們對於茶道的理解也勢必融入了對佛法修煉的體悟。我們在許多僧人寫的飲茶詩中都能感受、體察到這種獨特的禪味。 

《嘗茶》齊己                       

石屋晚煙生,松窗鐵碾聲。
因留來客試,共說寄僧名。
味擊詩魔亂,香搜睡思輕。
春風霅川上,憶傍綠叢行。

齊己是陸羽的好友,不但是一位詩僧,同樣也是一位深知茶道的飲茶愛好者。

唐代著名僧人靈一法師,與貫休、劉長卿、李嘉祐、郎士元、皇甫冉、張籍等詩人都是好友。他也有茶詩流傳於世。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本應口斷嗜欲的高僧,卻毫不掩飾自己對茶的喜愛,不知內涵何種玄機。

其實古時的文人多為修佛、修道之人,即便不修道,也與修道、修佛之人交往甚深,他們的聚會常常離不開詩和茶,茶事交往已成慣例。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皎然           

晦夜不生月,琴軒猶為開。
牆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
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
風流高此會,曉景屢裴回。

順帶一提,皎然也是陸羽的好友,亦是一位茶藝精湛的僧人。他們二人非常投機,時常在一起品茶論道。皎然對佛理有著很高的認識,其作詩的功力亦極佳: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世人只知飲酒自欺,卻不知道飲茶的妙處。滿足口腹之慾並非是這些佛法修煉者的追求。皎然認為飲茶不但可以滌昏寐,清神思,更有助於修道。是修煉者領悟佛理、道法的催化劑。(詩中的丹丘乃是一位神仙,本文後面會提及)

《歸故林後寄二三知己》貫休         

昨別楚江邊,逡巡早數年。詩雖清到後,人更瘦於前。
岸翠連喬嶽,汀沙入壞田。何時重一見,談笑有茶煙。

細細品讀這些古代僧人們的飲茶詩,清靜高遠,禪意十足,真如品一盞香茗,令人回味無窮。

神通茶百戲

僧人飲茶、明茶道,還藉助茶來展現神跡,度化世人,這種形式就是茶百戲。有功能的高僧,會在茶水中施展妙訣,使得茶水中顯現圖像和文字,「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荈茗錄》)

一位叫福全的高僧,茶百戲的功夫了得,引得非常多的人前去觀看。有一次,他用茶水供佛,並在茶中幻化出一句詩來。「生成盞裡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

有如此了得的特異功能,當然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來的,即便是當年的陸羽親自來,恐怕也要對這位高僧頂禮吧。

這種神通雖然不常見,但並非孤立,文豪蘇東坡亦有觀看茶百戲的經歷。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在天台山國清寺觀看了處謙禪師的茶百戲表演而驚異不已,並作詩讚嘆。

《南屏謙師妙於茶事自雲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十月二十七日聞軾游壽星寺遠來設茶作此詩贈之》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瓮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
東坡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正因這首詩的緣故,引得日本僧人成尋來天台山求法。當他行至方廣寺禮拜五百羅漢時,供養羅漢的516杯茶中,均出現了八葉蓮花。此事很快傳到了台州知州葛閎和官員劉程、舒亶等人的耳中,他們聞訊亦前來供茶禮拜。此時數百杯茶中又有花影顯現出來。震驚之餘,他們都寫詩記下了此事。

《羅漢閣煎茶應供》葛閎

山泉飛出白雲寒,來獻靈芽秉燭看。
俄頃有花過數百,三甌如吸玉腴乾。

《羅漢閣煎茶供應》舒亶

薦盡春園曉焙寒,靈蹤留待使君看。
寒泉冷結花紋細,玉碗香收雪點乾。

當然,僧人使用神通並不是為了顯示能力,而是點化迷中的世人,使人生起對神佛的正念。

茶與道緣

不但僧人愛喝茶,修道之人對茶亦有偏好。《神異記》載:「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這位名叫丹丘子的神仙,因知虞洪善於茶道,於是有意將大茗給予採茶人。

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品嘗過一位僧人泡的絕品茶,其清香侵入肌理,人間難得一見,讓這位大仙都不禁留詩讚嘆。

《大雲寺茶詩》呂岩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李白也曾經得到一種名為「仙人掌」的好茶,「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這種茶外形如同手掌,茶樹根植在山石中,在泉水的滋養下,枝枝相連,亦是曠古未見的好茶。此後,仙掌即為茶的雅號而流傳開來。有茶能得如此仙風飄逸之雅號,或許真是仙家之珍品亦未可知。

結尾

看來,僅僅把茶道理解成「工夫茶」這顯然是片面的。而真正的茶道,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不斷的融入、充實著神傳文化的內涵。可以說茶道是佛道神為世人精心留下的一種理解修煉的文化,本質上是為了助人內省、修行的。

其實,真正的茶道,在「查」、在「道」,而不在「飲」。希望讀者們在閒暇之時,也能泡上一壺清茶,試著體悟「苦口師」(茶的別號)所展示的玄機,追尋神農氏的「查之道」,摒棄過多的雜念,安定浮躁的內心,靜思內省,或許,智慧便由此而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