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不願提及的「豎」字

天涯


【正見網2025年04月28日】

唐朝詩人崔道融,曾寫一首《牧豎》。在詩中有一個豎字,卻被人忽視。認為是一個助詞,沒有實際意義。怎麼可能呢?詩人為甚麼會無故的寫一個豎字呢?必然是很重要的。全文:「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我們看到牧童穿蓑衣、帶鬥笠,非常神氣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躺臥在牛背上吹著短笛,當牛耕地時又會陪在小溪邊。

我們看到這首詩,其實真正體現的就是牧童的神氣和自豪。我們這樣看的話,那麼題目翻譯過來就是指「神氣的牧童」。因為豎在《說文解字》只能夠是指「豎,豎立也。 從臤,豆聲。」

小小的牧童,能夠擔起家庭的一份責任,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幹活,這才是牧童的自豪之處吧。

今天的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不僅僅為了自己。都是天上不同體系的神的代表。很多人卻忘了自己的責任,在這裡隨波逐流。是不是非常的可惜呢?

牧童是自豪的,他盡了自己的能力給自己的家庭。我們是否也盡了最大的能力,為了我們應該保護的生命呢?

大法開傳,生命得法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有背後那些對我們寄託期盼的眾生。為甚麼不做好自己該做的呢?

一旦機緣錯過,是沒有彌補的機會的。

我們能不能到那一天,還能自豪的說一句「我們做了自己該做的呢?」

連幾歲的牧童都有擔起責任的決心,我們為甚麼做不到呢?世人在解釋這首詩時,為甚麼漏掉這個最關鍵的詞呢?真的是不能理解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