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4月30日】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畫。(公有領域)
風水,古代稱堪輿,它集陰陽五行學、易學、地理學、星象學、建築學等多種學科於一體。風水的核心主要有氣、場、形、勢、水等要素,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生剋、方位布局、色彩搭配等。
風水起源於先秦時代,形成於漢晉,唐代時期風水應用於宮廷建築、皇家墓葬的選址和布局,宋元形成一種文化。下面就來談談著名堪輿家廖均卿為明成祖尋龍定穴之事。
奉旨赴京挑選皇家陵寢
「世界風水看中國,中國風水看江西」,興國縣三僚村乃為中國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三僚的曾、廖二姓自唐末傳承楊公風水以來,其風水術在明清時期發展最為鼎盛,聲名遠播,被後世譽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
唐代堪輿祖師楊筠松「形勢派」嫡系傳人廖均卿。(公有領域)
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號玉峰,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人,著有《行程記》一書於世。廖氏風水世家代代相傳,歷朝國師輩出,廖均卿之孫廖文政,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廷舉行的全國風水術士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素有「風水狀元」之稱,並為嘉靖皇帝堪擇了永陵和其父母的顯陵。
據《興國衣錦三僚廖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便將徐皇后的棺槨暫時安放於南京的皇宮內。
因為皇家陵寢之地,不僅關乎皇室尊嚴,更被認為與王朝興衰息息相關,於是永樂皇帝命令禮部尚書趙羾等大臣遍訪天下精通風水人士。因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三僚村廖均卿的先祖廖三傳,是唐朝著名風水大師楊救貧的傳人,在風水領域造詣深厚,頗負盛名,因此被朝廷選中。
廖均卿被朱棣傳召至京師後,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風水,然後前往北京尋找風水寶地。他遍訪了京西燕台驛、玉泉山、譚柘寺、香山,以及京北的陽山茶湖嶺和懷柔的洪羅山、百葉山。之後,他又察看了辛家莊、斧口、谷山、文家莊、石門驛、湯泉、禪峰寺等地。
最後,他於永樂五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黃土山(即後來的天壽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縱目,發現該處風水絕妙,為他處所不及,便繪成地圖,於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獻上地圖和奏章。並建議明成祖親臨黃土山觀察,「高張慧目,廣邁皇風」,如將皇陵定於此處,則「玉燭清明,並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亘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
明成祖聞之非常欣慰,決定初八日吉辰親自與各風水師一同前往北京定穴位。明成祖經過實地考察和比較之後,摒棄了其他兩名知名風水大師王侃、巫涯的奏本,最終採納廖均卿的方案,選定北京西郊昌平東北的黃土山為皇家陵區。
風水國師勘定十三陵奏章
根據史料記載,「國師廖均卿勘定十三陵奏章」核心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地理形勢分析:
廖均卿強調昌平黃土山(後封「天壽山」)的「龍脈」特徵,如「十八嶺峰巍巍乎,四勢呈祥,形肖銅鑼,穴居中央」,認為此地符合「四象齊整,八國完備」的風水格局。
廖均卿在奏摺中還提到,長陵的水流形成了「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的格局,預示著這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陵址。
從風水玄學角度來看,這裡北依燕山余脈,如同巨龍蜿蜒,為龍脈所在;南望華北平原,視野開闊,有王者之氣;東有蟒山(青龍),西有虎峪(白虎),形成左右護衛之勢,兼具龍、砂、穴、水之吉相,符合「四神砂」風水格局。
2.星象與五行結合:
除了天壽山主峰形似盤龍,被視為「帝陵龍脈之祖」外。廖均卿還以「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木火得局」等術語,將地形與天文對應,強調陵寢選址契合 「三垣」(紫微、太微、天市)的帝王象徵,進一步論證了此地作為皇家陵寢合乎天命。
3.具體點穴建議:
提出「響中穴法」,主張陵穴應定於「銅鑼形地」中央,以聲鳴天下,並預言「石盆石鯉」等吉兆。
此奏章現存版本主要源自廖氏家族整理的《均卿太翁欽奉行取插卜皇陵及行程回奏實錄》,書中記載了廖均卿與朱棣的對話,兩次赴京勘陵、繪圖和獻圖及點穴的過程。
廖均卿「喝山止水」的傳奇神跡
永樂大帝畫像,創作於1404年,現收藏於布達拉宮。(公有領域)
據文獻記載,明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八日,朱棣下詔封黃土山為天壽山,賜廖均卿金劍、銀鋤,點定陵穴。朱棣派遣武安侯鄭亨祭告興工,武義伯王通率軍民工匠動工營建。
到了永樂八年,明成祖再次召見諸位風水大師,詢問天壽山皇陵的穴位工程進展如何?
眾大臣啟奏道:「廖均卿戲弄朝廷,掘傷地脈,湧泉不止。」
明成祖龍顏大怒,便責問廖均卿是怎麼回事?
廖均卿回答曰:「黃土山其穴洪水滾滾,乃真龍之聚處,穴法無偏,聖主帝星鸞駕到,湧泉即止,臣冒死奔奏。」
明成祖轉怒為喜:「既如此,擇吉安排,鸞駕親視。」
是日整備,鸞駕同到黃土山。其泉涌滾如鍋煮炊。帝見大怒曰:「均卿爾說帝星到時泉水即止,如何愈大?」
廖均卿奏曰:「容臣喝山,羅經下地一照,湧泉即止。」
朱棣:「容爾奏,稍若不止,命在懸絲。」
於是廖均卿向山上喝道:「山家廿四向,土地、天星、地曜、廿八宿,祖師筠松、文辿、瑀公,今均卿為永樂聖主立萬世之基址,千載之皇陵。茲因金井鑿出洪水,湧泉數日不止。萬裡山河皆歸屬聖主,誰敢不尊兮。聖主鸞駕親至此地,洪水該止。如何敢違!罪逆天地。」
說來也怪,廖均卿還未喊完,金井內的泉水果然立刻停止。
明成祖龍心大悅,正待賞賜,卻見廖均卿又奏道,泉下三尺,有石盆一個,石鯉魚一對,請萬歲立即下令開挖。
明成祖當即下令往下探挖,挖到三尺,果然不出所料,挖出石盆和石鯉。
這時,明成祖不得不心悅誠服:「神了!神了!均卿非凡間子,誠有仙風道骨。喝山皆應,呼水即止,真朕之奇遇也!」隨即下令將廖均卿實授欽天監王官,靈台郎博士品。
永樂八年七月廿四日,皇陵竣工,廖均卿不願封官受金,乞願告老還鄉。朱棣依依不捨再三挽留曰:意欲要回,將扇一柄賜爾為計。御贈詩曰:
江西一老叟,腹內藏星鬥;
斷下金石鯉,果中神仙口。
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
賜爾一清風,任卿天下走。
人類建築與自然結合的典範
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明十三陵。(公有領域)
廖均卿憑藉其對風水玄學的深厚功底,成功為大明王朝選定了天壽山作為皇家陵寢之地。在此後的 200 餘年時間裡,陸續修建了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墓群。
十三陵的整體布局被視為形派風水的巔峰之作,其融合了古代堪輿術、星象地理與皇權倫理,是明代帝王「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對後世皇家陵寢影響極其深遠。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指出:「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因此十三陵的選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為「人類建築與自然結合的典範」。
廖均卿的名字也因明十三陵這一彪炳千秋的風水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這位風水大師之手,自此形勢派(巒頭派)風水術遂成為中國主流風水流派。
然而,西來邪靈中共占據神州大地之後,卻將黑手伸向了明十三陵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不惜挖掘中華民族祖先的墳墓,致使大量珍貴歷史文物慘遭無法挽回的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