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中庸》.解(第十一至第十九章)

道生


【正見網2025年08月28日】

(續前文,此為第二篇)

第11章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解:

孔子說:「平素隱居行為奇怪,後世有記述他的,我不會效仿這樣的人。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了,我不能讓自己變成這樣。君子依據的原則是『中庸』,遠離塵世而不顯現,堅守真知而不後悔這樣的選擇,唯有聖者才能做到啊。」

第12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解:

君子的「道」費力而且沒有明顯可見的途徑。陰陽相合的夫婦之道看起來若愚,卻可以通過這個「知」來了解「至知」的奧秘,當他普及到無所不在的至大境界的時候,雖然是聖人也有所不知啊。

陰陽相合的夫婦之道如果做不到惟妙惟肖,可以能行,但等到他發展(偏離)到一定程度後,雖然是聖人也有所不能了啊。

天地之大啊,人們看到的時候往往會有所震撼。所以,君子所說的大,天下都不能承載這樣的大,君子所說的小啊,天下都不能將其破開。

《詩經》說:「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鷹高飛在天上也會停下來觀察,魚兒潛游在深海也會跳出水面察看。)意思就是說上下都要明察啊。

君子之道,一開始發端於陰陽相合的夫婦之道,將這個道理至大推衍後,天地都能明察。

第13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解:

孔子說:「道不遠人。」(道時刻都涵蓋著一切包涵著人的一切)。人如果為了「道」而遠離了人,就不是「人」為道的方法了。

《詩經》說:『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削伐木頭,削伐木頭,它的規則不遠。)握著工具的木柄來削伐木頭,貼近著用眼睛去看,還以為這樣很遠。所以,君子用人道的方法治人,改正歸善就可以止了。

堅持忠誠和寬容忍恕的守道原則,違反了道也不會太遠,實施的各種舉措用在自己身上而不願意,那就不要這樣實施於人。

君子的道有四個方面的體現,我孔丘還未能達到「一」的境界啊。我所追求的子事父的境界,未能達到啊;我所追求的臣事君的境界,未能達到啊;我所追求的弟事兄的境界,未能達到啊;我所追求的朋友先受我的影響而施行的境界,未能達到啊。我那中庸守德的行為,那中庸之言的敬謹,有所不足,不敢不以此自勉,有餘下的不敢不努力去窮盡。言要顧著行的落實,行要顧著言的一致,君子胡來不就慥慥亂動了嗎?

第14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解:

君子樸素淡看他所處的位置而注重他的修養和行為,不追求外在的利益。樸素看淡富貴,雖然擁有富貴;樸素看淡貧賤,雖然他身處貧賤。樸素看淡夷狄,雖然身在夷狄。樸素看淡患難,雖然遭受患難。君子處於「無入」的狀態進而不就能讓自己得於這樣「素淡」的狀態了嗎?

在上層的位置,不居高陵下。在下層的位置,不攀援上級。端正自己而不求於他人,這樣就不會生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而,君子處在隨和、平易的狀態聽從命運的安排,小人行險冒進以此妄圖徼幸(有所收穫)。

孔子說:「射箭這樣的行為就像君子一樣。任何沒有射正鵠鳥的情況,就會反過來找找自身哪個地方沒有做好。」

第15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解:

君子之道,就像他的行為遠離則必定自己歸近,就像他登臨高處則必定自覺低卑。《詩經》說:「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妻子的好合,就像琴瑟和鳴。兄弟的和睦,就像樂器那樣彼此耽扶。這樣對您的家有宜啊,這樣能讓您的妻子兒女喜樂。)孔子說:「父母也會健康而和順了。」

第16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解:

孔子說:「鬼、神的作為,他的德,可以用『盛』來形容啊。看卻不一定看得見,聽也不一定聽得到。任何體物都不可能遺漏。讓天下的人,一齊明白他的盛德服從,以此來傳承和祭祀。洋洋洒洒啊,如同在德的上面,如同在德的左右。

《詩經》說:『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的格物思考安排,不可用人的想法來度量思慮,而出發點可以通過「射」的道理來領會。)

就像微觀的逐漸顯現,真誠守道的不可能被(亂象所)遮掩,如此這樣的情況。」

註:

此處將鬼、神並提,我認為是不妥的。雖然它這裡的鬼主要是指那死去的有德王者,但鬼終究是鬼,是陰性不得正果的生命,怎麼能和至陽至正的神相提並論呢?鬼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我以為按此處《詩經》:「神之格思」論,以「神之為德」,表述更佳。

但儒家思想是做人的學問,講孝,人死曰歸,鬼者歸也,死去的祖先。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為人之常道,還有更高層次的、超脫於人的道家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

第17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解:

孔子說:「舜的大孝也與(中庸)相同。他因為明德而成為聖人,被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他的宗親祖廟得到了很好的祭祀,他的子孫長期保持著這樣的狀態。因此,至大的厚德必定會得到應有的位置,必定會得到該有的福祿,必定會得到應該有的名聲,必定會得到應有的高壽。因此,上天生育萬物,必定根據他的本材來安排發展啊。因此栽種它就會培育它,傾倒了的會被覆沒。《詩經》說: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嘉譽樂喜這樣的君子,根本的憲制效法遵令於厚德,宜於民,宜於人,上天賜予他厚祿,保佑他的命運,自從天注的申動開始。)所以,大德者必定受著上天安排的命運。」

第18章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李,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解:

孔子說:「無憂的人,就唯有文王這樣啊。周王季是他的父親,武王是他的兒子,父輩所積作的德行,兒子又繼續將事業揚述。武王繼承了先輩大王、王季、文王的功緒,通過和無道的紂王一戰而得到了天下。他自身沒有失去天下顯揚讚美的名聲,尊成天子,富有於四海之內,他的宗親祖廟得到了很好的祭祀,他的子孫長期保持著這樣的狀態。」

「武王將要去世的時候受命周公成就了文武的厚德,追認文王、先輩大王、王李,上祀這些王公以天子的禮儀。周王倡導的禮啊,達至諸侯、大夫以及士、庶人。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安葬的禮儀是大夫的規格,祭祀的禮儀用士的規格,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安葬的禮儀是士的規格,祭祀的禮儀是大夫的規格。一定周期的喪禮,達至大夫。三年之喪,達至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區別等同對待。這些都是『一』致原則的體現。」

第19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解:

孔子說:「武王、周公,他們都達到孝的境界了啊。他們的孝啊,就是用善德來繼承先人的志向,用善行來承述先人的事業。春秋季節的時候修繕祖先的宗廟,陳放好祭祀宗人的容器,陳設好他們的裳衣、敬薦他們這個時節的美食。宗廟的禮節,是為了通過秩序來昭顯莊穆;爵位的秩序是為了明辨尊貴和卑賤;事情的條理順序,可以明辨人的賢能;依次敬酒的時候下者敬上者,所以能體現尊卑貴賤;毛髮的深淺秩序,所以體現了按年齡大小優先排序的規律。

來到其應處的位置,施行好其相應的禮節,演奏其對應的樂曲,敬待著所尊重的對像,愛待著他的所親。這時候的內心就像對待他們還活著一樣,就像認為他們還存在一樣。這就是孝應有的境界了。遠郊神社的禮,是用來事奉上帝的,祖宗廟宇的禮,是用來祭祀自己的先人的。明白遠郊神社的禮,禘嘗(祭祀祖先)的必要,治國就如同遵照他們的啟示一直在上帝、祖先的掌中。」

(未完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