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07日】
師父在《轉法輪》裡三個地方提到了「房子」,可見「房子」對修煉人來說是個很大的執著,我們真得放下。下面和同修回顧一下《轉法輪》裡是如何論述的:
「有人想了:單位裡現在分房子了,這房子有沒有我的?分房子的人怎麼怎麼跟我不對付。越想越生氣,他肯定不給我房子,我怎麼跟他打……什麼念頭都有。」
「你內視丹田,看那丹亮晶晶的挺好,一會兒這個丹就變了,就變成了房子。「這間我兒子結婚用,這間我姑娘住,我們老倆口住這間,中間是客廳,太好了!這房子能不能給我呀?我得想辦法把它要下來,怎麼辦呢?」
「舉個例子,有一天單位分房子,領導講:缺房住的人都過來,擺擺條件吧,講一講個人如何需要房子。各說各的,那人不吱聲。最後領導一看就他比人家都困難,房子應該給他。別人說:不行,房子不能給他,得給我,我如何缺房子。他說:那你就拿去吧。要叫常人看,這個人傻了。有人知道他是煉功人,就問他:你煉功人什麼也不要,你要什麼呢?他說:別人不要什麼,我要什麼。其實他一點都不傻,相當精明。恰恰在個人切身利益上,就這樣對待,他講隨其自然。別人又問:現在的人什麼不要?他說:地上的石頭踢來踢去沒人要,那我就撿那石頭。常人覺的不可思議,常人不能理解煉功人,無法理解,思想境界差的太遠,拉開的層次太大了。當然他不會去撿那個石頭,他說出了一個常人悟不到的理:我不求常人中的東西。就說這個石頭吧,大家知道佛經中寫道:極樂世界樹是金的,地是金的,鳥是金的,花是金的,房子也是金的,連佛體都是金光閃閃的。到了那裡找不到一塊石頭,花的錢據說就是石頭,他倒不會搬塊石頭上那兒去,但他說出這麼一個理來,常人理解不了。確確實實煉功人講:常人有常人所追求的,我們不追求;常人有的,我們也不稀罕;而我們有的,常人想要也要不到。」
我也有對「房子」的執著,最後還是放下了。在放下之後發現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師父的安排是多麼恰到好處。
緣起是同修知道女兒在國外留學,關心的問:錢夠不夠?不夠她要借給我。我笑著說:師父都安排好了。為甚麼這麼說呢?這話還得從頭說。
結婚的時候我們和婆婆住在一起,先生在一家國企,我在銀行工作,之後女兒降生,我們買了五十多平的房子,一室一廳。九九年迫害的發生間接導致我失去工作,先生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三口人有點壓力,當時我們還做資料,也得花錢。先生選擇辭職到了一家私企工作,私企工資高但是工作壓力大。先生工作了幾年之後我們有了一點存款。女兒小的時候和我們住一間還好,隨著女兒的長大,她想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我們就打算換個兩室一廳的房子。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換成,買房子的心一會兒提起來,一會兒又放下,好在我們一直順其自然,沒有非要換房子的執著。
最想買房子的那一次是2018年,姐姐在一個不錯的小區買了新房子,她跟我說,要不你也在這兒買房子吧,將來咱們有個照應。我也有點心動。算算手裡的存款,加上賣掉舊房子,還得貸款才能湊齊房款。當時女兒剛考上大學,我一想,她念的美術專業還不知要花多少錢呢?要是把存款買房了,孩子念書怎麼辦?另一個方面,我和先生快五十歲了,如果這時候貸款,每個月還一、兩千元的貸款,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那時候想干點什麼可能都得節衣縮食。而且我們的女兒,總歸是要嫁人的,剩我們兩人住五十多平足夠,大房子打掃衛生也麻煩。綜合考慮之後,我跟先生說,我們不換房子了,就這麼住著吧。
兩年以後發現這個決定是多麼的正確。2020年疫情三年,我們當地很多單位停擺,開不出工資,我的單位就好幾個月沒開工資,我們無債一身輕。很多人因為沒錢還貸款,導致房子斷供,銀行沒收了房子,結果是賠了房子存款也搭進去了。我們慶幸當時放下了對房子的執著。
精彩的部分還在後面。時間來到了2022年,女兒畢業之後找了個工作,類似小工作室,就三個人。因為疫情的原因,工作室沒活不能按時發工資,拖欠了三個月以上,女兒決定辭職。有了這個想法不久,通過同修知道一個可以出國留學的方法,女兒也想去,於是開始辦理留學,辦理的過程就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恰好女兒念了一所很牛的大學,平時的作業整理一下就可以當作品集;恰好國外大學不要英語成績,可以先過去再培訓語言;恰好我曾在旅遊公司干過簽證,怎麼辦簽證我稍微懂一點;恰好我經常到外地參加培訓,怎麼訂機票稍微了解一點;恰好我在銀行干過,對存款證明、匯率、國際匯款、信用卡懂一點,在申請國外學校繳註冊費,開存款證明,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匯款到學校帳戶上等等方面有幫助。又恰好我們沒買房子,存款可以用來負擔學費和生活費……我們沒找中介,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提交申請拿到國外學校的入學邀請函,辦好籤證,訂機票,打包行李……。2023年女兒順利到達大洋彼岸,在一個自由的國度裡發揮著特長,履行助師救人的使命。
通過這一系列事情我明白了一點師父講的:「看上去是無序的,其實是非常有序的。」(《法輪大法 華盛頓DC國際法會講法》)的法理。
2024年,先生的哥哥(不修煉),看我們住那麼小的房子,提出讓我們贍養公公婆婆,兩位老人百年後房子給我們,公公婆婆堅持在他們沒糊塗的時候過戶給先生。這樣我們現在有了兩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