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09日】
(續前文,此為第四篇)
第21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解:
自「誠」(天道),而知道了「日月合明、陰陽相生相合」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性」,自「明」而堅定了「真誠守德、行道」的意志,這就是所謂的「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則「明」啊,「明」則「誠」啊。)
註:
「自誠明」應結合第二十章的「誠者,天之道也」來理解。《大學》有云:「物格而後知至。」通過觀察天體、萬物的變化可得出規律:如日復一日,日出日落,周而復始。月復一月,月盈月仄,亦為循環不變;如五穀從播種到發芽,到成苗,到茁壯,到結實,到收穫,到育種,再播種,循環往復,年復一年,生生不息。這些都是天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亙古不變的真實、真誠的具體體現,故而天道至誠。《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象地,故而曰:「自誠明」。
第22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解:
唯有天下的至誠,為了能夠盡他的「性」。能盡他的「性」,則能盡人的「性」。能盡人的「性」,則能盡物的「性」。能盡物的「性」,則可以贊理天地萬物的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了啊。
註:
「盡其性」應結合第一章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天地宇宙萬事萬物一切生命的生生不息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性」。統率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變化的就是所謂的「道」。來理解。
第23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解:
其次,目標不變但致而曲行,在曲行中堅持「誠」的方向,「誠」則慢慢成形,「形」則逐漸顯著,「顯著」則愈發明顯,「明顯」就看得見它動,「動」則會發現它變,「變」則會產生「化」。唯有天下的至誠能達致這樣的變化。
註:「其次致曲」其上正直。
第24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解:
至誠這樣的行道方法,可以提前預知未來啊。國家即將興旺,必定有禎祥的預兆。國家即將滅亡,必定有妖孽的作亂。這些可通過蓍草、龜甲的術數衍化看見,也可以從四周的物體運動(如天象、跡象、顯象、異象)中了解。禍福即將到來,善的,必定預先知道,不善的,必定也預先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故而至誠就如同神。
第25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解:
「誠」,來自大道的生「成」啊。而道,來自自己運行的「道」自己啊。誠(用語言描述、或表現出來的「成」),是萬物的終結和開始。不「誠」物就處於「無」的狀態。因此,君子把誠作為珍貴。「誠」,並非來自成而僅僅成就自己而已,所以是成就萬物啊。成己,是仁所處的境界,成物,是知道以後的境界啊。性(生生不息)的厚德,陰陽相合的內外之大道啊,因此,時刻施措遵守就會得宜啊。
註:
成:如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生而成之,道之理也。
「而道,自道也」,老子曰:道法自然。自,自己;然,樣子;道效法他自己的樣子即道法自然。故云:道,自道也。
第26章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解:
因為(天道)至誠是「無息」(永不停息)的,永不停息則持久,持久則征(長期有徵、長期保持它的特徵),長期有徵則悠深久遠,悠深久遠則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則高峻明遠,博大深厚,所以能夠承載萬物啊。高峻明遠,所以能夠覆涵萬物啊。悠深久遠,所以形成萬物啊。博大深厚就像配合大地,高峻明遠就像配合上天,悠深久遠就像沒有邊界。達到這樣的境界,看不見卻有章法,感覺不到動卻又變化,看不見作為卻已經形成。
天地之道,可以用「一」這個言辭來窮盡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的「物」是不分彼此的「不貳」,他們生化萬物則無量無際不可測量。天地的道啊,博大啊,深厚啊,高峻啊,明晰啊,悠長啊,久遠啊。
如今的天,它清清楚楚的體現著很多存在,一直到無窮啊。日月星辰就包含在裡面,萬物也覆蓋於其中。如今的地,從一小撮土到多,一直到廣厚,承載清華繁茂的山嶽而不覺得山重,提振江河大海而不泄溢脫離於自身,萬物被它承載其中。如今的山,從一小卷的石頭到多,一直到廣大,草木生長在上面,禽獸居於其中,寶藏興於其內。如今的水,從一小勺到多,一直到無法測量,黿鼉鮫龍魚鱉生在其中,貨品財富就在裡面繁殖啊。
《詩經》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維持、維護天命,就像肅穆的遵守天道一樣永不停止。)涵蓋的說明了天之所以為天的道理。「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處於不顯的狀態啊,文王的德厚而純淨。)涵蓋的說明了文王之所以為「文」的原因,「純」淨的狀態也不斷的保持。
第27章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解:
大啊,聖人所指的道!洋洋那樣的大啊,發明育化萬物,高峻極致於天。優優的大啊,禮儀的狀態就像三百,威儀的狀態就像三千,待著人們在道的後面遵行。所以說:做了苟且的錯事就不會有德,至大的道就不凝結生成啊。因此,君子尊德守性而以「道」來問學,達致廣大而窮盡精微的境界,位極高明而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文深厚以至崇敬循禮。
因為這樣居於上位而不驕,居於下位而不逾越、違倍。國有道的時候,他的建言和行動為了道以更「興」。國無道的時候,他的沉默和行為以更包「容」(容忍、容納)。《詩經》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既已經明德且已經哲知大道,就以此保證自己的身心符合明哲於道的狀態。這詩歌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啊。
第28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解:
孔子說:「愚而好讓自己用愚,賤而好讓自己去專賤,生活在當今的世上,違反古代的正道。這樣做啊,災禍已經快要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了。
違背大道非同天子(不把自己當作天子,不去孝敬、遵守天道的法則),不倡議天下循禮,不制守約束的法度,不考究歸正文化。如今天下車軌雖然相同,書的文字雖然相同,人們的行為倫理雖然相同,雖然處於應有的位置,但行為錯誤而無德,於是不敢作禮樂了啊,雖然有德,但錯離了應有的位置,也不敢作禮樂了啊。
孔子說:我說夏禮,杞國留下來的已經不完整了,我學殷禮,宋國還有一些存留。我學周禮,現今就在使用,我從周禮(這是周而復始能夠得以完整實施的禮制。)
註:
當時周禮在,問題是那時的人已經壞了,禮崩樂壞,有禮而不從。對比兩千年後如今的亂世,這一切意味著什麼?您不妨細想:人類是否已經道德淪喪,是否已經危在旦夕?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此處翻譯和通行的翻譯完全不同,通行翻譯為:「不是天子就不做議禮、制度、考文這些事情。」?!這樣的翻譯明顯和作者本意違背。例如,孔子不是「國王、天子」,他做的事情不就是議禮,制度,考文嗎?因此,這裡的「非天子」解析為「違背天道非同天子,不把自己當作天子,不去孝敬、遵守天道的法則。」
第29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解:
王道治理天下有三重境界,它真正「寡一」的境界已經是過去的王者才能掌握了啊。上層的境界,雖然善良卻無徵兆,無徵兆現在的人就不相信,不相信人民就不會遵從。下層的境界,雖然善良卻不尊敬,不尊敬就不會深信,不深信人民就不會遵從。
故而君子所提倡的道,根本在於做好自身,通過身體力行的表現讓庶民遵從,考察對比以上三種王者的境界而不出錯,建諸在天地之間而不違背天地之道,實質出諸於鬼神而不懷疑,子孫百世都以聖人的教誨為大而不迷惑。實質出諸於鬼神而不懷疑,這就是「知天」了。子孫百世都以聖人的教誨為大而不迷惑。這就是「知人」了。
因此,君子的動而世代作為天下的道,行而世代作為天下的法,言而世代作為天下的則。離他遠的則有感覺到希望,離他近的則不會厭煩厭倦。
《詩》說:「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在對方的角度感覺到君子的無「惡」,在自己的角度感覺到君子的無「射」(善良,不傷害的任何對像),差不多日日夜夜,都以這樣的狀態永遠保持始終美譽。」君子沒有不是這樣做的,而且蚤(註:以這個「蚤」區分「早」,用來表示時間跳躍、跨度大,漢字的內涵豐富,不妨細細品味)就有這樣美譽於天下的人了啊。
註: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說明孔子通過知天而認識到萬事萬物的一切其實質來自於鬼神。無疑就是確信,確信一切的實質都是來自鬼神。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自天道而誠,確信無疑的敬天信神。「是否確信鬼神」可用於鑑別後世儒者的真偽正信以及儒家思想是否發生了嚴重的偏離。不過語蔫不詳,戛然而止,具體是根據什麼安排的?沒有明說,而是含糊的將鬼神混為一談。我認為是不妥的,因為鬼是低靈,而神是至高無上的神明,二者並論是對神的不敬,而且容易讓人誤解,即便他這裡的「鬼」主要是指那些死去的有德王者。「質諸於神而無疑,知天也」。我以為更妥。
因為儒家的思想是關於做人的學問,有孝的因素在,故而它這樣的表述是對孝道祭祀祖先的「禮」的鋪墊。人死曰歸,曰鬼。當然他這樣做的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這裡不再贅述。
法輪大法可破一切迷。以我對大法的理解,以人為例,人的命運是神根據人的祖輩以及人自身生生世世所積累產生的福德、業力所安排的生命運動過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