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漫談

史珂 編輯


【正見網2025年09月29日】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端午並列,也是最具詩意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是闔家團圓、舉杯賞月的日子,也是給小孩子們講中秋的神話故事和傳說的時候,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將中華的神傳文化一代代的傳承。

一、中秋的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八月中秋,時在三秋之半,故曰「中秋」。此時月亮最圓最明,古人以觀月來體察天地的節律,認為「月圓人圓」,人與自然息息相通。中秋節不僅是賞月的時刻,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

二、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中國文化中,圓象徵著團聚、和諧。中秋之夜,家人共坐庭院,舉杯賞月,吃月餅,借月寄情,祈願家人平安團圓。在很多朝代中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關於中秋明月和思親的詩篇。

唐代詩人張九齡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便身在他鄉,抬頭望月,也能與親人共享同一輪明月。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達了對回家的渴望。

明代詩人李夢陽《中秋月》中寫道:「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繪了中秋時節的豐收景象與家鄉的寧靜美好。

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中秋》寫道:「江上秋風動客懷,月明人靜自誰開。」表現了中秋賞月時的靜謐。

這些詩句既抒發了人們的鄉愁,也體現了中秋節「團圓與思念」的文化內涵。

三、中秋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后羿射下九日,拯救了人間。王母娘娘賜給他一包不死之藥。后羿捨不得獨自成仙,與妻子嫦娥共同珍藏此藥。然其弟子逢蒙心懷不軌,趁后羿外出時欲奪藥,嫦娥無奈之下吞下靈藥,頓時飛升至月宮。從此,她孤獨地棲居在廣寒宮,與人間分隔兩地。

這一傳說在《淮南子·覽冥訓》中已有雛形,後世文人墨客不斷演繹,使嫦娥奔月的形像成為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神話。中秋夜,人們仰望明月時,總會想起月中那位孤影佇立的美人,寄託了對親人思念與團圓的渴望。

吳剛伐桂

除了嫦娥,中秋傳說中還有吳剛的身影。傳說吳剛原本是一名學道之人,因犯錯被罰至月宮,日夜砍伐一株巨大的桂樹。然而這桂樹自有靈力,刀斧傷痕瞬間癒合,吳剛永遠也無法完成任務。

這一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人們在中秋賞月時,若細細凝望月影,仿佛能看到月宮中那棵繁茂的桂樹與辛勤勞作的吳剛。

玉兔搗藥

在月宮的另一角,還有一隻潔白的玉兔。相傳它晝夜不息地在搗藥,以期煉出靈丹妙藥。玉兔的形像在《淮南子》中就有記載,後世廣為流傳,成為月亮的象徵物之一。

人們在中秋仰望月亮時,常說能看到「月中有兔」。與嫦娥的孤寂和吳剛的辛勞相比,玉兔的存在為月宮增添了幾分溫情。這些動人的故事,在千百年來,無論是身處天涯的遊子,還是燈下團圓的家人,都會在明月之下,因這些傳說而感到心靈的共鳴。

四、中秋民俗

自古以來,中秋節有拜月、賞月、燃燈、飲桂花酒、食月餅等習俗。

祭月

在中國古代,月亮與農業生產、節氣運轉有著密切聯繫。《禮記·禮運》記載:「秋暮夕月,朝夕致祭。」中秋之夜,人們會設香案,擺上瓜果、月餅等貢品,以祈求風調雨順、家庭平安。

在部分地區,尤其江南一帶,婦女們會舉行拜月儀式,虔誠地向月亮祈求家庭和睦、子女健康。這種「拜月娘」的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流傳。

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的滿月被認為是「一年中最圓最亮」的月亮。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

古代文人雅士往往結伴登樓、臨水,舉杯吟詩,留下了無數佳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便是最經典的中秋詠月之詞。普通百姓則喜歡在自家庭院或村頭空地擺桌飲食,舉家共賞明月,寄託團圓之情。

月餅最早源於祭月供品,後逐漸演變為節日食品。月餅外形圓滿,象徵家庭團圓與和睦,因此中秋節吃月餅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習俗。

花燈會

燈俗也是中秋節的重要內容,尤其受兒童喜愛。古代就有「燃燈助月色」之說。如今在不少地方,中秋夜會舉辦花燈會:有蓮花燈、兔子燈、宮燈等,象徵團圓和吉祥,熱鬧非凡。花燈會時,小孩子們會提著或者拉著各色花燈,和夥伴們快樂的喊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度過一個快樂的夜晚。

結語

中秋節把自然的節律、家庭的親情、與文化傳承融為一體。在明月的光輝下,人與天地共鳴,人與親人心心相系。古人詩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僅讓我們體會節日的浪漫與思鄉,也讓中秋的文化跨越千年,歷久彌新。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