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預言與神傳文化(五)

─神州史綱
鵠章


【正見網2006年04月10日】

信史之初字體的轉變

中國的文字演進也隱含這些歷史的玄機,大動亂後的演變從篆籀、隸書到楷書,文字愈來愈便於書寫,文字的神奇性也隨之潛隱,體現在人類社會就是神的色彩變的隱淡,強化以人為主體的多元、多姿彩的傳奇文化。

篆籀體屬於古體字,演變成隸書其實是一個大轉變,但是這一大變化卻不是緩慢的自然演進,更不是集眾人之智慧而成。據史載一說秦朝因罪入獄的程邈,獄中覃思十年,造隸書三千字,上奏始皇帝獲用而升為御史。另一說戰國時居夏山的神人王次仲,「筆扎所先」預見用筆書寫的時代將臨,於是變篆籀為隸書為新時代預做準備。始皇定天下後,認為造書者有大功勞,遣史徵召卻遭到謝拒。始皇大怒命使者復往,再不從命就殺掉他。於是王次仲當者使者面前化成一隻大鳥飛上天,留了三根羽毛讓使者復命。這二說,明眼人都看到神奇處,王次仲直接就是神仙說,而程邈也相當離奇。當時是竹簡書,文字並不普及,在牢獄裡研究文字、參考文獻、篆刻成就,幾乎不可能。玄奇的十年是否隱含著一段奇遇、點化、悟道、超常成就呢?

當然後世的史學家採用程邈之說是必然,玄異部分隱晦些。歷史應該是真實的紀錄,但是受時空推移、記史者的認知程度產生的偏差似乎又是不可避免。回歸到原點就容易窺見真實,稍微研究漢字的人都知道深奧、嚴謹。如前言,中國文字內藏的音韻、形符、意象,貫穿著高層高間,一般人根本無法隨意變動。現代仍流傳的文字命理,連筆劃都有玄妙在其中,象草字頭不能用「艹」必須以「迫」,用錯了,天地人格跟著錯位就失去準度了。從這角度看,王次仲之說可能更接近真實。

德行天下─天下有德者居之

文字並非持續地演進,隸書體後文字非常穩定使用二千年,之後出現的楷書、行書、草書都是外形變化,本體沒有變化。表現出的是人文、藝術的變化與成就,其實體現道德穩定在一個水平。字體變動直接反應社會道德觀的變動,最明顯莫過於現代文化大革命後的簡體字,那是後話。基本上這段豐富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進入一個「德行天下」的時代,天下有德者居之,最明顯就是一朝天人一朝文化的特色。民間社會重德行善,特別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節、氣中庸的待人處世原則深植民心,即使歷經動亂,充分展現出中國人樂天知命的價值觀。

文字的神奇在這個時期卻有另一種形式展現──預言!一種奇特的文字記述卻隱含著未來,寓意歷史的另一層的真實,這種現象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但是中國最特別,不僅多歷朝歷代都有,而且形式多樣多變。這被視為上天的警示,在過去人類社會是高度的被重視。最著名莫過於秦朝「亡秦者胡」的預言石,秦始皇為了這四個字,命蒙恬北伐胡人匈奴,建造萬裡長城。這位自詡「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確實上天賦厚德予他,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條件讓他從七雄中勝出,終結了大混亂;關鍵時刻讓他統一文字、度量衡為往後的中國舞台完整統一奠下基石,「始皇帝」不能說不是時勢造出的歷史人物!但是人性中的好功自大、驕奢權私,只好神道,放縱人心妄念、圖能勝天的習性,似乎註定他成為一位暴君。

事實上,勵精刻苦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罕見勤於政事的帝王,我們不難看出,他的一切自認為主宰命運的作為卻不知不覺在加速著「亡秦者胡」的兌現。「胡」不是指匈奴胡人,正是他的二世子胡亥。預言應驗了,也就是說秦始皇根本走在他既定的命運上,人似乎逃脫不了命運,如果這是歷史的真實,恐怕我們很多人很難接受的!無情的是,文字記載的歷史正是這群凡夫俗子們面對命運的搏鬥史,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有情的世界裡命運卻是無情,文豪蘇東坡感嘆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人的憂患始於弄不清命的運行之理,積極奮鬥掌握不了,隨波消極也倖免不了……,或許我們該說「人不識字始患憂」,人看不清歷史真貌,主宰不了命運,正因為我們根本不算真的識「字」!

字中玄奇盡付預言中

到了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同時,「預言讖緯」成為儒家學說中經學(四書五經)之外的緯學,當然很多儒家學者包括後世是反對,甚至極力批判,認為混雜正統。這種情況正是信史時代最典型、最普遍的特色,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惠出,有大偽」的道廢現象。人世中善惡同在、真假並存,相生相剋這就讓社會變得陸離多姿卻珠目相混,越偏離越加劇這種現象。以秦始皇為例,屠虐百姓所以是暴君,但以他統一中國為功,史上多暴君,無功如秦皇者,暴虐是行統一的代價,這般就說成「英雄」都出現在現代社會,這是反差大的例子。象「預言」成為緯學,顯示的是儒家代有人才,因為讖緯與易理息息相關,孔子因材施教,易理當時確實不見承繼者。易經為五經之一,問題不在道統,而是歷史上許多藉假讖語來正名、奪斂權財,後世儒者無能辨別,這才是問題所在。把「預言讖緯」歸入怪力亂神,等於說孔子注易經是怪力亂神。諸如此類,失去源頭,讓問題解釋不清,掩蓋住真相,這就是信史時代的最大特色:有善就有惡,有真就有假,有矛就有盾,矛因盾而生,盾為矛而出,相生相剋充滿矛盾。

矛盾的時代,世事讓人為之而憂、為之而喜,迷惑在矛盾中。既然如此,那麼「不在矛盾中,走出生克外」,不就能看見真實?!細細思量,簡單的一句「亡秦者胡」,似乎超越矛盾,走過歷史卻又道盡一切。而中國曆朝歷代流傳的著名預言,對現代人來說絕大部分都成歷史了,我們回顧這一切,能不能窺見什麼真實呢?!

著名的預言有:漢末諸葛亮的《馬前課》,隋朝的步虛大師預言,唐朝的《推背圖》,宋儒邵雍的《梅花詩》,明朝劉伯溫的《燒餅歌》等等。我們以簡潔易懂的《馬前課》來反顧後漢末迄今,橫跨一千八百多年中國歷史,作者諸葛孔明是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的代表,正史記載他「未出茅廬,先定天下三分」,充分地展現孔明遠見與智慧,三國時代不僅史無前例,而是空前絕後,所謂的「遠見」客觀地說內含著特殊的預知能力。這位家喻戶曉的道家人物,身著八卦袍手執羽扇綸巾的儒生,《三國演義》寫盡傳奇一生。征戰中,有一次戰馬前,起卦占卜幾課,預測未來大事,這十四卦起名為《馬前課》。這《馬前課》反而被其鋒芒的才華掩蓋了,知名度顯然不及《推背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演,愈見其驚震世人之處。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