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欣賞: 木蘭花慢・漁父詞

任一仁


【正見網2006年06月27日】

木蘭花慢・漁父詞

劉克莊

海濱蓑笠叟,駝背曲,鶴形攀。
定不是凡人,古來賢哲,多隱於漁。
任公子,龍伯氏,思量來島大上鉤魚;
又說巨螯吞餌,牽翻員嶠方壺。

磻溪老子雪眉須,肘後有丹書。
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
世間久無是事,問苔磯痴坐待誰歟?
只怕先生渴睡,釣竿拂著珊瑚。

【作者簡介】

劉克莊 (公元1187 -1269) 字潛夫,號後村居士。是南宋江湖詩人和辛派詞人中的重要作家。詞風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後村先生大全集》、《後村別調》。

【字句淺釋】

解題:此詞以漫畫筆法、幽默筆調,調侃、譏刺社會現實,與歷史上其它“漁父”名篇相比,別具風味。蓑笠:蓑衣、鬥笠(帽子)。攀(音渠):瘦。任公子:《莊子・外物》載:他的釣竿、魚鉤之大,要五十頭牛作釣餌。他坐在會稽山頂,揮竿東海中,釣了個大魚,切片曬乾,讓浙江以東、九凝山以北廣大地區的人民老吃這種魚,一直吃到反胃。龍伯氏:《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極遠處有五座神山,隨潮水動盪。天帝怕山漂走後山上神仙們流離失所,派十五頭巨螯分三組輪番頂著仙山。龍伯國一個巨人一下就釣走了六頭巨螯,致使岱輿、員嶠兩座仙山沉入海底。磻溪:當年江太公釣魚的地方。肘後:古人隨身帶書,一般都懸在肘後。丹書:道家煉丹的書,或者紅字的天書。“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周文王(西伯)在河邊遇到太公,就請他同車回去,立他為國師。文王死後,太公佐武王,在牧野誓師討伐紂王,滅商建周,分封諸侯時把太公封在營丘。茅土:分封諸侯時,用茅草包裹所封之地相對應的色土,授予受封的諸侯。檀車:(堅硬)檀木作的車,指周軍戰車。苔磯:長滿青苔的岩石。歟:語氣詞。渴睡:指瞌睡上來了。

【全詞串講】

海邊老頭穿蓑衣戴鬥笠,腰彎曲象駝背,身清瘦似鶴形。
看他必定不是一個凡人,自古以來賢人聖哲,大多扮成漁父歸隱。
要學那任公子,還有龍伯巨人,一心想釣一個海島那樣大的魚才過癮;
或者讓巨螯們吞下他的魚餌,使兩座仙山連同神仙都下沉。

磻溪水邊那老頭眉毛鬍子白如雪,經常掛一卷天書在肘後。
周文王一車子載他回去,武王與他牧野誓師,功成後封侯在營丘。
世間已很久沒有這種好事了,請問你呆坐在青苔的岩石上把誰等候?
我只怕先生你會等出瞌睡來,釣竿拿不穩掃到珊瑚礁上頭。

【言外之意】

一開頭就用“駝”與“鶴”的特點,拼合出一個卡通式的可笑老頭,再把他放到海邊上去,痴心妄想著要釣一個海島那樣大的魚,或者也釣他幾個巨螯,把兩座仙山連同上面的神仙都給沉到海底去!這樣一擺弄,作者就說他“不是凡人”,大概也是個打扮成漁父、深藏不露的“賢哲”吧!作者這樣寫詞的上片,可不全是為了活躍氣氛、製造幽默效果,這個老頭實際上是作者通過調侃他而達到指桑罵槐目地的道具。

有史可查的“古之賢哲”中“隱於漁”的第一位,自然就是西周時在磻溪水邊“直鉤釣國”的姜太公了。他被文王看中,佐武王滅紂,功成名遂被封了侯。真是功高位極、名垂青史,堪稱後世有報負者的典範。誰不想也那樣來一下呢?但作者筆鋒一轉,把痴心想往的人拖回到現實中來:“這樣的大好事在世間上已經好久都沒有過了!”隨後又把自己造出的卡通式人物抓過來調侃一通:“既然如此,你這老先生還痴呆呆的坐在那長滿青苔的岩石上等待誰呢?我怕你會等到瞌睡蟲上來,連自己的釣魚竿都會掃到珊瑚礁上頭去啊。”

讀完此詞仔細一想,作者並非簡單的調侃那些想要步太公後塵、建功立名的後進士子們。作者自己不就是其中之一嗎?全詞的要害還是“世間久無是事”。可是,難道中國就真沒有一個象太公那樣值得一用的人嗎?當然不是,至少作者決不這樣想。所以問題就出在最高權力者不能、不會甚至不願選拔人才了。這才是全詞的關鍵:借調侃一個貌似可笑的卡通老頭兒,以達到譏刺最高權位者、發泄心中憤懣的目的。一個社會中,特別是當官的人中沒有好人、能人,那只能是最高統治者之錯。人才到處都是,而且在眼巴巴的等著被發掘出來,只是他們運氣不好,老是碰到提拔貪官污吏的“昏君”。特別是,當今有的最高統治者自己就是最大的貪官污吏,他能把真正的好人提拔上去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