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0月18日】
范仲淹(989-1052)晚年被貶之後,用自己多年的俸祿積蓄在故鄉蘇州買了一千畝良田,用收來的租米賑濟同族中貧困的人。有人很不理解他的做法,就勸他說:「你這樣做,讓子孫後代怎麼辦呢?他們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怨恨你的。」
范仲淹嘆了口氣,說:「如果他們真的怨恨我的話,那他們也是太不了解我了。我給他們留下的是更寶貴的財富啊。」
那人就問道:「到底是什麼財富呢?」
范仲淹回答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立下了志願,要以天下為己任。但是長大以後,考中進士,做了官以後才發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或者是仕途不順,或者是困於地方難以施展才能,或者是官職太小而難以進言。後來雖然得以主持改革吏治,但是也因此而獲罪,被貶謫到鄧州。我的朋友騰宗諒因為得罪了一些宦官,A人,也被貶到岳州。他處理政事之餘重修了岳陽樓,請我做一篇記。我當時很痛快的答應了。」
那人插口說:「就是先生那篇眾口傳誦的《岳陽樓記》吧!先生寫的實在太好了,尤其是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真是警醒人心啊。」
范仲淹說:「這就是我當時所想的啊。如今天下百姓卻仍然是無樂可言,但是我卻已經老了,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實現自己年輕時立下的宏願了,現在我所能做的就只有儘自己所有的能力賑濟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