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1月0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2)?」孔子對曰:「君使臣以(3)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第三》)
【注釋】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諡號。西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2)如之何:即「如何」也。
(3)以:解釋成「用」的意思。
【語譯】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侍奉君主。」
【研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
【延伸思考】
1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實踐「禮」?(手足、親子、師生、同儕等多方面討論)
2當你與人相處時,會不會凡是要求別人如何對待你,而忘記要求自己?
【相關成語】
禮尚往來: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指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語出《禮記・曲禮上》。後亦用「禮尚往來」形容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亦如何對待別人。
【成語出處】
《禮記・曲禮上》
太上(1)貴德,其次(2)務施報,禮尚(3)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註解】
(1) 太上:上古時代,指三皇五帝之時代。
(2) 其次:指三王之世。
(3) 尚:注重,重視。
【說明】: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課後作業】
如果你以禮對待別人,對方卻沒有「禮尚往來」時,你會如何看待自己及對方?
*建議:
1、引導學生檢視自己對禮的實踐,有無強為或有目地心?
2、培養孩子寬容對待別人不足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