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不可罔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3月2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1)有仁(2)焉,其(3)從(4)之(5)也?」子曰:「何為其然(6)也?君子可逝(7)也,不可陷(8)也;可欺(9)也,不可罔(10)也。」 (《論語•雍也第六》)

【注釋】

(1) 井:井裡。
(2) 仁:同「人」。
(3) 其:仁者。
(4) 從:跟隨前往。
(5) 之:掉進井中的那個人。
(6) 何為其然:為什麼一定會那樣呢?意思是:君子不一定會被欺騙而前往救人,就算受騙去到井邊,也能自己認清真相,明辨真偽。即使是真的也不會糊塗到自己急著跳到井裡去,還會想適當的辦法呢!
(7) 逝:往,到井邊去。
(8) 陷:陷入,跳下去井裡。
(9) 欺:被欺騙。
(10) 罔:迷惘,被迷惑而糊塗不清醒。

【語譯】

宰我問:「如果有人告訴仁者,有人掉井裡了,仁者聽了一定就會跟隨前往救人嗎?」孔子說:「為什麼一定會那樣呢?君子可能會被騙去井邊救人,卻不會被迷惑而糊塗的跳入井裡去。」

【研析】

君子就一定要忙著到處救人嗎?再危險都得去嗎?而且要跟著陷入危險中才能救嗎?否則就不是君子嗎?這種想法反映質疑者的心性問題:君子利人利己,與人為善,應該受人尊敬,可是亂世惡人可能出於妒嫉,會有陷害君子、設陷阱和騙局要檢驗君子的想法,甚至以權勢和自己認定的標準批判君子、誹謗君子、醜化君子,可見亂世的君子是多麼難當啊!亂世惡人是多麼難理解君子啊!其實君子怎麼會象被迷了心竅的人想的那樣,那麼容易被迷惑,不察因由,不親自認清真相,不經過理智判斷,就一時衝動跳入井裡去了呢?仁者不會完全沒有智,智者也不會完全沒有仁,所以君子絕不是可以任由他人愚弄的,更不是「好好先生」或「爛好人」,君子謹守法度,有他的威嚴,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各有命,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君子是出於善心救助他人。想想看:如果有人發生不幸,君子就一定要去解決,否則就怪君子,就好像醫生就一定要免費去醫好病人,否則就怪醫生,甚至要群起圍攻君子、醫生。這種想法其實就是亂世惡人的心已經很壞了,壞到和善的成了強烈對比,就要群起欺善、害善了,容不下善了,但是在亂世中長大的惡人自己已經很難察覺到心眼那麼壞了,以致於想法和說話往往似是而非,反映出許多心性問題,可是君子聽得出來。

【延伸思考】

1、君子遇到別人有危難的時候,會不會視而不見,見死不救?你認為君子碰到這種事的機會多不多?

【引導參考】

君子看重的是善心待人、心性的昇華,從根本上改善自己,同時對周遭的人能有良性的影響,君子碰到周遭的人有危難這種事自然會減少了,而且大家會尊敬君子,善良的人願意親近君子。君子有仁愛之心也不會見死不救的,但誰能保證一定救得了呢?誰能保證有危難一定解決得了呢?再說自己的很多苦難都是自己以前做了不好的事造成的,都是應該自己承受償還的,君子能代他承受償還嗎?君子不會不知這個道理的,所以君子基於善心,會儘量讓周遭的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使他們能避免製造危難而自作自受,這是君子看重的。

2、君子為什麼可能被欺騙,卻不會被迷惑呢?

【引導參考】

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並不是大家給他的封號、美名,大家不尊稱他為君子,他的心性、道德水平達到了標準,他的一言一行仍然說明了他確確實實是個君子,君子他真是成就了、具備了君子的德行。他如果還會輕易的被世俗的什麼誘惑、被帶動,那還能說他有君子的德行,一言一行都達到君子的標準嗎?但是,君子卻可能一時被惡人以假借善心的各種名義所欺騙,君子的目地還是為了救人、助人,這種欺騙錯不在君子,不明事理的、欺騙君子的是惡人,惡人是在自欺欺人,自己不珍惜自己,君子可是堂堂正正的,明白咎由自取的道理的。

【閱讀資料】

君子止於至善

《詩經》中說:「天子的都城方圓幾千裡,百姓都願意居住在那裡。」又說:「黃鳥『緡蠻』(緡,讀音」民」)地叫著,棲息在幽密的深林裡。」

孔子讀到這些詩句的時候,說:「連黃鳥都知道最適合它棲息的地方,難道人還不如一隻鳥嗎?」

《詩經》中還說:「莊嚴肅穆的周文王,他的德行高尚美好,人們無限崇敬。」

周文王順從天命,謹慎的治理國家;對待長輩謙恭有禮;對待弟兄親愛友善;對待子孫後代和善而又威嚴;推行仁愛治理天下,百姓得以生活富足和睦,國泰民安。

做君主的,應當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做臣子的,應該恪盡職守,輔佐君王造福百姓;做兒子的,應當孝順父母,繼承先輩的遺志;做父親的,既要疼愛子女,又要嚴格要求;與別人做朋友,應該誠實親愛。這些,都是人應該去追求的。

《詩經》中又說:「看那淇水的河岸彎曲迤邐(迤邐,讀音「乙」、「李」),綠色的竹林茂盛優美;有文采的君子,就如同用銼刀(銼,讀音「挫」)雕刻過的象牙,用砂石琢磨過的美玉。莊重而嚴整,威嚴而親切。這樣的君子,真是令人終生不能忘記呀!」

君子專心求學,內心謹慎恭敬,儀態嚴整威嚴,外表正氣凜然,德行高尚美好,盡善盡美,百姓們當然不會忘記他。

《詩經》中還曾說:「啊!前代的文王、武王,使人不能忘懷啊!」

前代的君王繼承先人的法制與德行,發展先人的遺志,親近君子,安撫百姓。百姓們豐衣足食,和睦安詳。前代君主的德行如此美好,前代君王的功績如此卓著,後代的百姓怎麼會不懷念他們呢!

(資料來源:《大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