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回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9月2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1)。」(《論語・先進第十一》)

【注釋】

(1)說:音「悅」,同「悅」。

【語譯】

孔子說:「顏回並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所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研析】

普通的教與學的關係,就如同「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所論述的那樣,不管是教或學都是在做好自己的本分中,提高自己的心性,如果教學沒有遇到困境,就沒有提高昇華、互相促進的環境和條件,這是一般的師生關係。

顏回和孔子的關係已不僅僅是師生,更像是師父和徒弟,甚至如父子關係般親近,歷來師徒、父子關係,都只能說是師父幫徒弟,父親疼愛孩子,哪裡能說徒弟幫師父,孩子幫父親呢?「回也非助我者也」這句話其實點明了:入室弟子顏回受之於孔子甚多甚多,已非師生關係可比擬。這一點可從顏回過世時,孔子的哀慟表現看出。

想想看:如果顏回對孔子說的話還半信半疑、困頓難解,那能成為入室弟子嗎?所以孔子的入室弟子和一般的學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主要是在於對夫子之道的接受和領悟程度,表現上就是「於吾言無所不說」與否,所以本文大致在說明他們師徒的緊密關係和心領神會高層次學習的狀態,不同於一般的師生關係和學習狀態。

【延伸思考】

1、你認為古代的師父帶徒弟和現代的由學生選修老師的課,哪一種比較能有高層次的學習?這兩種的利弊各為何?你喜歡哪一種?

2、跟老師學習時,如果對老師不尊重,對老師說的話不相信,這樣的學習效果能好嗎?你認為現在的學生尊重老師嗎?相信老師所說的話嗎?如果現代人在這方面不如古人,現代人的學習效果會比古人好嗎?那麼現代社會會比古代進步嗎?你認為現代的學生比較不尊重老師的原因為何呢?

【歷史故事】

王夫之上傳下教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湖南衡陽人。因曾築土室於石船山中,故學者又稱他船山先生。

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攻陷衡州,邀他前往,王夫之逃到南嶽躲藏起來。農民軍將他父親王朝聘擄去扣為人質,想要逼迫王夫之就範。王夫之用刀將身上刺的遍體鱗傷,叫人抬去見張獻忠,願以身替父歸。張獻忠見他傷的很重,便將他和父親一起放歸了。

明亡後,王夫之曾在湖南衡山舉兵抗清。兵敗後,入南朝永曆朝廷。後來看到朝廷的腐敗,憤然辭職。此後便在石船山中隱居起來,發憤著述,在學術上取得很大成就。他隱居時,曾有地方官慕其名聲,想請他出山,王夫之均不為所動。

王夫之之所以能始終保持民族氣節,而且在學術上卓有建樹,與他父親王朝聘從小對他施以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王朝聘教育子女的方法很獨特,他不是採用疾言厲色的教育方法。每當子女行為不妥時,他總是和顏悅色的加以正面教育,耐心啟發。王朝聘不允許子女學博戲、雜耍這類遊戲,有時候,他拿出棋子,讓子女們對下。平時閒坐,就將一些先人的語錄分析、講解給子女聽,有時還教他們一些歷史以及先人的風範、事跡等。

王夫之小時候不懂得自我約束,常說錯話。王朝聘不急著責備他,只是神情嚴肅的不和兒子說話,讓他自己從內心反省。等到王夫之從內心真正認識到錯誤,流著眼淚表示一定改正後,他才加以批評誘導,幫助兒子更好的認識自己的錯誤。王夫之繼承了父親家教的優良傳統,也很注意子孫們的教育。

王夫之教育兒子立志應該不受世俗之氣的影響。他說世俗之氣最能感染人,就像人喝酒會醉一樣。那些受了世俗之氣毒害的人,常在袖子中揮拳,暗箭傷人,又拚命去爭針尖一樣的蠅頭小利。哪有大丈夫甘心去跟他們學的?又哪裡有駿馬願意跟這樣的庸俗之輩為伍的?那些無窮無盡的財富,不是我們所應積蓄的。不要被財產所累,應該瀟洒脫俗、思想自由奔放。用如此境界讀書,才能很好領會古人的深意;用這種境界立身,不怕不做豪傑;用如此境界去奉養長輩,就能培養高尚的情操;用這種境界去結交朋友,其行為才能合乎禮儀。

王夫之還以詩歌的形式來教育子孫:「傳家一卷書,唯在汝立志。鳳飛九千仞,燕雀獨相視。不飲酸臭漿,閒看旁人醉。識字識得真,俗氣自遠避。人字兩撇捺,原與禽字異。瀟洒不沾泥,便與天無二。」

在這裡,王夫之要求子女要立志脫俗,不要去追逐財富之類的東西。他說「人」與「禽」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沾染世俗的污泥濁水,就可達到人的最高境界,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16/35286.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