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和而不同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9月1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2)。」(《論語・子路第十三》)

【注釋】

(1)和而不同: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
(2)同而不和:同,苟同。和,和睦、調諧。盲目苟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語譯】

孔子說:「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研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是說君子言行忠信,而不結黨營私;小人則與此相反。「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是說君子莊重自持而不與人爭勝,合群而不結黨。君子守著正道,修養心性,懂得中庸平和之道,當然心胸坦蕩,能與人和睦相處,而不會結黨營私;小人則與此相反。君子通達事理,有自己的見解和處世原則,故能泰然處世,能與大眾保持和諧溶洽的關係,不會盲目苟同;小人不明事理,缺乏自己的見解和處世原則,容易人云亦云,結黨營私,盲目附和,所以無法與大眾保持和諧溶洽的關係。從心性修養的境界而言,愈往上昇華愈繁榮,愈能包容萬物,愈需要和諧而非相同。

【延伸思考】

1、「和而不同」體現的是冷靜、明智,不同流合污、眾醉獨醒、超然獨立的狀態,讓人想到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君子不像隱士,他不管在哪裡,都能本著中庸平和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展現的是堂堂正正、寬宏大度的風範。

想想看:歷史上有沒有這種堅守正道,不同流合污、不屈從惡勢力,而又能展現堂堂正正、寬宏大度風範的人?請舉例說明。

2、「同而不和」反應的是無法包容、心胸狹窄。愈是無法包容的人,愈難與人和平共處,愈是要求別人必須與他一致,否則他就要結黨鬥爭。其實黑幫、亂黨、惡勢力都是以一些共同特徵,透過認同、嚴格控制發展起來的。

想想看:歷史上有沒有這種以嚴厲手段控制人,結黨鬥爭,殘害不盲從、思想不一致的惡勢力?試舉例說明,黑幫、亂黨都可以。他們的共同特徵和危害是什麼?

【歷史故事】

「好好先生」與「同流合污」

有人常把「好好先生」看成和事佬,隨大流,中間派,不太好,也不壞。細想下去就是不堅持原則的人和事,但口頭上又很圓滑,我們認為總比直接做壞事的好一些,也就習以為常,見慣不驚,麻木了。其實「好好先生」是變異了的觀念,連一般人的道德標準都不如。

比如「同流合污」這個成語就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故事:

《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是萬章的老師,他們對孔子都很崇拜。有一天,萬章了解到「好好先生」有關的事情,感到十分困惑。因為他發現:孔子對那些思想走極端的人比對那些「好好先生」要好,可是孔子一貫主張的是不要走極端的中庸之道呀!為甚麼會這樣呢?於是,萬章就去問孟子。

孟子告訴他說:孔子認為語言走極端的人,雖然不合乎中庸之道,但是思想還是上進的,而那些「好好先生」,嘴上說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卻是另一套,與人相處非常圓滑。這種人你要批評他又找不到好的理由,問題更嚴重的是,那些「好好先生」到處討好,奉承他人,所作所為迎合時尚,屈從風俗(同乎流俗,合乎世污),表面上忠實,實際上自私自利,做盡壞事,而且這些人往往還很受歡迎,這對人們實踐中庸之道而言是極為不利的。這就是為甚麼孔子認為那些走極端的人,比那些「好好先生」強很多倍的原因,也是孔子之所以痛恨「好好先生」的原因。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12/5/41232.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