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9月0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適(1)衛,冉有僕(2)。子曰:「庶(3)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4)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第十三》)
【注釋】
(1)適:動詞,往、至。
(2)仆:動詞,駕車。
(3)庶:眾多,指人口眾多。
(4)加:增加。
【語譯】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眾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那還要再增加什麼?」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還要再增加什麼?」孔子說:「教化他們。」
【研析】
君臣治理國家應該要富民,然而富民怎麼富呢?就是要教化人民,使他們的道德高尚起來,為甚麼呢?因為君臣居上位就是要廣施德澤於民,使人民自己懂得積德,有德就能富,富有其實意味著繁榮、福報和境界的昇華等,是全面的,並不單指錢財而已。君臣以德政教化人民,人民自然懂得重德行善而積德,否則人民會只知道看重錢財,以為那就是富,而不懂得積德而有錢財,那很可能是用自己以前積的德換來的享受,那豈不是要越來越缺德了嗎?所以有了錢財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真正富有了。
不透過教化,也有辦法使人民富起來,但往往缺少教化,人民不懂得重德行善,富起來之後容易驕奢淫逸,然後做壞事損德,所以不久又窮睏了。教化才可以使人民真正富有,如人民所願,太平盛世往往是這麼來的。其實,富有也不是最終目的,教化有更深的內涵,道德禮樂文明可以使人民富強,使近者悅遠者來,還有生命的意義和歸宿在其中。
【延伸思考】
1、如果把富有的人分成兩種:有德好禮和無德驕橫。人的命運總是註定某個時機讓人快速累積錢財,如果德沒增加,人的命運並不會變更好。有德好禮的人,就是懂得提高道德修養、不斷積德,他的命運福報會越來越好;而無德驕橫的人,雖然一時富有,若不懂得提高道德修養,以致不斷損德,他的命運福報會越來越差,等到享受完了錢財生命的意義也就完了。
想想看:使人富有、命運變好的關鍵是什麼?
2、貧窮的人、命運不好的人,夢想著發財,如果只是一味教化他們重德行善,而無法解決他們眼前的饑寒交迫,他們能接受教化嗎?所以對於面臨急迫問題、民生問題的人們是不是應該先讓他們的問題獲得解決,再教化他們如何去積德富有?解決他們的問題是不是在施給他們實惠、德澤?有德者居上位是不是最適合做這種事?
【歷史故事】
《論語》記載子貢詢問孔子對富有而不驕橫者的評價時,孔子說自己贊同富而不驕,同時認為富有而愛好禮儀更應該成為富人的操守。
《左傳》記載:鄭國子皙沒有禮貌,經常欺壓別人,倚仗財富而看不起自己的上級,最終落得棄屍荒野的可悲下場。同樣,衛公叔子因為富有驕橫而得罪了衛靈公,結果被迫流亡在外。歷史上富有而不驕橫的人很少,而驕橫常給他們招來悔恨和災禍。
《左傳》記載了慶封的富上加富並非是上天的賞賜,反而是一種懲罰。他逃脫不了被殺害的命運,而且還連累了兒子。齊國宰相晏子因為明白「富者不可安逸,安逸則自取滅亡」的道理,堅持操守,拒絕更加安逸。智者認為,對於為富不仁的人而言,增加財富並非是賞賜而是懲罰。
富有不是罪過,是命中所定。但對待財富如果沒有克制的心就會招來禍患。人們如果能除去自大誇耀的心態,去掉鄙俗吝嗇的心,消去心中的憤怒,堵塞淫慾貪念,那麼大致就可以享有五福──長壽、富裕、康寧、好的品德及善終。
所以,富裕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好好把握,富而奢侈,富而驕橫,喪失做人的道德標準,更加貪婪吝嗇,那麼富有就會成為禍患。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9/7/3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