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孔子於鄉黨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0月0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孔子於鄉黨(1),恂恂如(2)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3)言,唯謹爾。 (《論語・鄉黨第十》)

【注釋】

(1) 鄉黨:指鄉裡。
(2) 恂恂:音同「尋」,溫和恭順。
(3) 便便:讀音同「駢」,善於辭令。

【語譯】

孔子在自己的鄉裡,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裡、朝廷上,卻說話清楚明暢、很善於言辭,只是保持比較謹慎的態度而已。

【研析】

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意思是孔子是聖人裡面最時中(因時、因地制宜)的。孔子離開齊國時,不等米淘干就行色匆匆而去;但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別父母之邦的路啊!」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則處,可以仕則仕,出處語默都能因其所宜而為之,不拘一曲,不名一德,無所不備,無所不可,這便是孔子。孟子稱其為集所有聖人精華之大成者。要能有這樣的修為,要放下因一時的言行而形成的觀念,以「仁」、「義」去衡量,便能雖不中亦不遠矣。

【延伸思考】

1、說話是一門藝術,也可看出一個人的修養,這章給你什麼啟示?
2、你屬於「滔滔不絕」還是「沉默寡言」的人?你對於說話會恐懼嗎?為甚麼?

【相關資料】

言必有中
一鬥


閔損,字子騫,是春秋時代魯國人。

閔子騫的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后,又生了兩個孩子。後母偏袒自己的孩子,虐待子騫,不讓他吃飽,冬天給他穿蘆花棉襖。偶然被他父親發現了,要趕後母走,子騫跪在父親面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從此視子騫為己出。

魯國要改建庫房,來征取子騫的意見,他說:「原來的庫房不是很好嗎?為甚麼要勞民傷財去改建呢?」(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孔子評價他說:「閔子騫平時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 指一說話就能說到實質上。

(出自《論語》)

(參考資料: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5/1/32168.html)

【課後作業】

與人交談若不能「言必有中」,而是常常跑題,這可能是什麼原因?
(引導:邏輯不清、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急於表達自己忽略別人的感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