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韓信設疑兵俘魏豹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1月2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漢之敗卻(1)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2)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3)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4)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5)兵蒲坂(6),塞(7)臨晉,信乃益為疑兵(8),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9)以木罌?(10)渡軍,襲安邑(11)。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12),引兵東,北擊趙、代(13)。後九月(14),破代兵,禽(15)夏說閼與(16)。信之下魏破代,漢輒(17)使人收(18)其精兵,詣(19)滎陽以距(20)楚。(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注釋】

(1)卻:退,退卻。
(2)謁(音業)歸:請假回家。謁:請求。
(3)河關:黃河的渡口臨晉關,後來改名蒲津關。
(4)酈生:酈食其(音力亦積),劉邦的謀士。
(5)盛:當動詞,聚集很多的意思。
(6)蒲坂:邑名。在今永濟西的黃河東岸,隔河與臨晉關相對。
(7)塞:封鎖。
(8)疑兵:虛張旗鼓,以迷惑敵人。
(9)夏陽:奉縣名,縣治在今陝西省韓城西南。
(10)木罌?(音英否):木製的盆瓮,即木盆、木桶之類。
(11)安邑:戰國初期魏國的國都,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當時為河東重鎮。
(12)俱:同行。
(13)趙、代:指趙王歇和代王陳余。
(14)後九月:漢二年的閏九月。
(15)禽:通「擒」。捉,捕捉的意思。
(16)閼(音域)與: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和順。
(17)輒(音折):總是。
(18)收:徵調。
(19)詣(音譯):前往。
(20)距:通「拒」。抵抗的意思。

【語譯參考】

漢君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音迪)王董翳(音益)從軍中逃跑出來,投降了楚軍,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言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就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背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食其遊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國。魏王在蒲坂聚集了很多軍隊,封鎖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擺開船隻,假裝要在臨晉渡河,實際上卻將隱蔽的部隊,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領兵迎擊韓信,韓信於是俘獲了魏豹,平定魏地,設置河東郡。

漢王派張耳和韓信同行,領兵東進,向北攻打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敗代國軍隊,在閼與活捉了夏說。韓信占領魏國、打敗代國,漢王就立刻派人徵調回他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音刑)陽去抵抗楚軍。

【研析】

韓信是個千古將才,其軍事才能在當時是無人能比的,他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設疑兵,裝出要渡臨晉的樣子,而實際上卻從上游的夏陽以木製的盆瓮浮水渡河,襲擊安邑,一舉俘擄了魏豹;又北上破代兵,活捉夏說於閼與。

他對不同戰役,都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條件制定出不同的戰略戰術,可謂千姿百態,處處表現了他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所以明代的茅坤說:「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史記鈔》)將韓信比喻為「兵仙」可見他用兵是多麼的出神入化,其靈活程度,古今無人能出其右。可惜功高震主,被多疑猜忌的劉邦設計陷害,卒死於呂后之手,長樂宮的鐘聲,也為他的奇冤而悲鳴!

韓信征戰於天下,出生入死幫劉邦打下大漢江山,最後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我們後人每讀及至此,也不禁為他的遭遇唏噓不已。

【延伸思考】

1.在中國歷史上因為戰亂頻繁,因而出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你最欽仰哪一位,為什麼?
2.從韓信用兵的策略,讓我們知道不管對人或對事,均宜彈性處理,不要固守一成不變的方式。你曾經碰到類似事情,卻因人而異處理嗎?請與大家分享。
3.許多人當觸及個人利益時,即採取見風轉舵策略,如文中司馬欣、董翳、魏豹等,一切以利益為考慮,想想一個有品格的人,該如何做才恰當?為什麼?

【參考數據】

1.司馬遷原著 韓兆琦選注 裡仁書局印行 83年7月初版
2.史記列傳(二)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白話史記 謝武雄譯 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4.http://www.ld.nbcom.net/shiji/liezhuan/lz032.htm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