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以德化民的漢文帝(歷史故事)



【正見網2007年11月0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1)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2),輒弛(3)以利民。嘗欲作露台(4),召匠計之,直(5)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綈(6)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7),幃帳不得文繡(8),以示敦樸,為天下先(9)。治霸陵(10)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11),欲為省,毋煩民。南越王尉佗(12)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13)煩苦百姓。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几杖(14)。群臣如袁盎(15)等稱說雖切(16),常假借(17)用之。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18)其心,弗下吏(19)。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出自《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注釋】

(1)苑(音院)囿(音又):畜養禽獸、種植林木,以供帝王或貴族遊玩打獵的園林風景區。
(2)不便:對百姓不便利的事情。
(3)輒(音折)弛(音持):就立即廢除。弛:廢除
(4)露台:供休息、賞景等用的露天平台。
(5)直:同「值」。
(6)衣(音譯)綈(音提):穿著粗絲衣服。衣:穿。綈:一種質地粗厚的絲織品。
(7)曳地:拖到地上。
(8)文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或衣服。
(9)先:先導,榜樣。
(10)治霸陵:建造文帝的陵墓。治:建造。霸陵:文帝的陵墓。在長安城東(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11)墳:上古「墳」和「墓」有區別。埋葬之處封土成丘的叫「墳」,平的叫「墓」。今「墳墓」連用,不再區別。
(12)尉佗:即趙佗。因秦時做過南海郡尉,所以稱「尉佗」。後來被漢高祖劉邦封為南越王。
(13)惡(音物):討厭,不願意。
(14)几杖:坐時身體可靠用的木幾和行走時扶持的手杖。幾:矮而小的桌子,用以放東西或倚靠。杖:手杖。文帝賜几杖是表示關懷吳王年紀大,不必定期進京朝見。
(15)袁盎(àng,去聲昂):即爰盎。楚人,歷任齊相、吳相。因接受吳王金錢,為吳王隱瞞謀反情況,被御史大夫?(音潮)錯告發而削職為民。
(16)稱說雖切:進言時,直率尖銳。稱說:言辭。這裡指進言說事。切:誠懇,直率。
(17)假借:寬容,原諒。
(18)愧:使感到羞愧。
(19)下吏:交給有關官吏審判。

【語譯參考】

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一直沒有增加什麼。但凡是對百姓不便的措施,就立即予以廢除,以便利民眾。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來工匠核計,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奉受先帝遺留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於先帝,還要建造露台干什麼呢?」文帝經常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連他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准穿長到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准繡彩色花紋,以表示儉樸,給天下人做出榜樣。文帝叫人建造自己的陵墓,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為的是要節省開支,不去煩擾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給予富貴,用恩德去回報尉佗的叛離,尉佗於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對匈奴采和親政策,當匈奴背約入侵劫掠,文帝也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派兵深入匈奴境內作戰,生怕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覲之禮。群臣中如袁盎等人進言時,直率尖銳,文帝總是寬容採納他們的意見。大臣中如張武等接受別人的金錢賄賂,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拿出金錢賜給他們,使他們內心羞愧,而不把他們交給執法官吏治罪。文帝一心致力於以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禮義盛行。

【研析】

漢文帝劉恆是漢代皇帝中以德高著稱的模範皇帝。文中寫他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對南越王、吳王劉濞(音譬)等人的以德報怨,對匈奴的仁慈等等,都表現了文帝的寬厚仁愛、勤儉清正和以國家、百姓的安寧為重。除了文中提到以德化民的事跡外,他還提倡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使國家安定而繁榮。他與其子景帝兩代在史上並稱為「文景之治」。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庫裡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甚至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令後代的人對此安定繁榮的局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戰亂之後,文帝的種種作為,也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戰亂之後,他這些作為對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的穩定起了積極正面的作用,使國家富裕太平。而他的仁厚、儉樸,又截然不同於其它君主,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明君聖主。

我們從文帝的政策,知道他是注重德勝於法令的人,他的一切主張是「以德化民」的,然而國家不但太平,而且富足。正符合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他開創的繁榮太平盛世,完全展現了用「德」的力量善化了人民的內心,人們體會到道德的高貴,善行帶來的祥樂,那麼自然就毋須太多外在的約束和法令的制裁。所以過去歷史上很多朝代只有簡單的法,沒有今天如此多之法令法規,也可見古人整體的道德水o時認衷詬叱齪芏唷?p>【延伸思考】

1.文帝廢除繁苛的法令,代之以德治國,就達到國家繁榮太平。請你就此分析,當今社會以法治國的亂象,該如何消除?
2.具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雅量,才能做到「以德報怨」,你周遭可找到如此寬宏大量的人嗎?
3.儉樸是一種美德,但人們往往迷失於物質享受中,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回歸儉樸的生活?

【參考數據】

1.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四書五經之路
2.《史記本紀(下)》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史記全本新注(一)》 張大可注釋 三秦出版社
4.《白話史記》 謝武雄譯 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