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選讀:《貞觀政要》(十四)

陸志仝


【正見網2007年12月02日】

以下古文選自《貞觀政要・論忠義第十四》:

貞觀元年,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 [ 注1] 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時在洛陽,因寄物三百段,並遺其書曰:"想卿忠節之風,故有斯贈。"初,大業末,思廉為隋代王侑[ 注2] 侍讀,及義旗克京城時,代王府僚多駭散,惟思廉侍王,不離其側。兵士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唐公舉義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眾服其言,於是稍卻[ 注3] ,布列階下。須臾,高祖至,聞而義之,許其扶代王侑至順陽閣下,思廉泣拜而去。見者咸嘆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謂乎!"

貞觀二年,將葬故息隱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請預陪送 [ 注4] 。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 注5] 東宮,出入龍樓[ 注6] ,垂將一紀[ 注7] 。前宮結釁[ 注8] 宗社[ 注9] ,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 注10] ,負其罪戾[ 注11] ,O.錄周行[ 注12] ,徒竭生涯,將何上報?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岡[ 注13] 有感,追懷棠棣[ 注14] ,明社稷之大義,申骨肉之深恩,卜葬[ 注15] 二王,遠期[ 注16] 有日。臣等永惟疇昔[ 注17] ,忝[ 注18] 曰舊臣,喪君有君,雖展事君之禮;宿草[ 注19] 將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 注20] ,義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墓所。"太宗義而許之,於是宮府舊僚吏,盡令送葬。

貞觀十五年,詔曰:"朕聽朝之暇,觀前史,每覽前賢佐時,忠臣徇國 [ 注21] ,何嘗不想見其人,廢書欽嘆!至於近代以來,年歲非遠,然其胤緒[ 注22] ,或當見存,縱未能顯加旌表,無容棄之遐裔。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節子孫,有貞觀已來犯罪配流者,宜令所司具錄奏聞。"於是多從矜宥[ 注23] 。

貞觀十九年,太宗攻遼東安市城 [注 24],高麗人眾皆死戰,詔令耨薩延壽、惠真 [注 25]等降,眾止其城下以招之,城中堅守不動。每見帝幡旗,必乘城鼓譟。帝怒甚,詔江夏王道宗 [ 注26] 築土山,以攻其城,竟不能克。太宗將旋師,嘉安市城主堅守臣節,賜絹三百匹,以勸勵事君者。

注釋:

[ 注1]姚思廉:姚思廉(西元 557年- 西元637 年),字簡之,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思廉少受漢史於其父,能盡傳家業,勤學寡慾,未嘗言及家人產業。在陳為揚州主簿,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寫其形像,列於《十八學士圖》,三年,又受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賜彩絹五百段,加通直散騎常侍。九年,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諡曰康,賜葬地於昭陵。

[注2]代王侑(音又):楊侑(西元605-619年),即隋恭帝,隋煬帝孫。唐高祖李淵攻入長安後,曾立他為帝,在位半年。西元618年五月 ,隋恭帝遜位於大唐,以為嶗(音希)國公。武德二年夏五月崩,時年十五。

[注3]稍卻:稍,逐漸。卻,後退。"稍卻"指逐漸後退。這個詞組在古文中很常見,但《漢典》中卻未列入。始見於《漢書・ 卷七十六》:"而水波稍卻回還。"又見於《晉書・ 卷七十九》:"諸君稍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

[ 注4]陪送:這個詞在唐宋兩代的用法均指"陪靈送葬"之意。如《 資治通鑑・ 唐紀八》:" 魏徵 、王?表請陪送至墓所,上許之,命宮府舊僚皆送葬。"至元代以後,"陪送"一詞的詞意有了變化,一般指娘家給新娘陪嫁或嫁妝。

[ 注5]委質:亦作'委摯'。本文的意思指'事奉'或'供職'。見於《國語・晉語九》:"臣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委質而策死,古之法也。"又見於《春秋左傳・僖公》:" 策名委質,貳乃辟也。 "

[ 注6]龍樓:漢代太子宮門名。本文借指太子所居之宮。

[ 注7]一紀: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

[ 注8]結釁(音信):造成罪過。釁,罪過。

[ 注9] 宗社: 宗廟和社稷的合稱,泛指國家。

[ 注10]夷戮:殺戮。見於《後漢書・張衡傳》:"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政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 注11]罪戾(音利):罪行,罪愆。

[ 注12]O.(音制)錄周行:'O.'通'置'。'周行'泛指朝廷官員。'O.錄周行'指被收留任用為朝官。

[ 注13]陟岡(音制剛):出自《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後因以"陟岡"為懷念兄弟之典。唐・白居易《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詩:"誰憐陟岡者?西楚望南荊 !"

[注14]棠棣(音弟):原意指'郁李', 植物名,落葉小灌木。也可指花名,俗稱棣棠。花黃色,春末開。本文指兄弟。語出自《詩經・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應該互相友愛的詩。"常棣"也作"棠棣"。後常用以指兄弟。

[ 注15]卜葬: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擇吉祥之葬日與葬地,故稱為"卜葬"。

[ 注16]遠期:期望或期望以時日。見於《史記・天官書第五》:"日暈制勝,近期三十日,遠期六十日。"

[ 注17]永惟疇(音愁)昔:永惟,深思;常念。 疇昔, 往日;從前。

[ 注18]忝(音腆):取其本義'羞愧'。

[ 注19]宿草:隔年的草。出自《禮記・檀弓上》:"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孔穎達疏:"宿草,陳根也,草經一年則根陳也,朋友相為哭一期,草根陳乃不哭也。"亦可借指墳墓。元代以後,'宿草'二字也可指存留過夜的草料。或指人已死多時。

[ 注20]九原:通常泛指墓地;或九泉、黃泉。在古文中亦有用來指'九州',如:《國語・周語下》:"汨越九原,宅居九朐(音遇)。"等。

[ 注21]徇(音訊)國:本文指為國家利益而犧牲生命。徇,通" 殉 "。

[ 注22]胤(音印)緒:胤,子孫、後裔。緒,遺留下來的。'胤緒'指後代。

[ 注23]矜宥(音今又):矜憐寬宥。

[ 注24]安市城:西漢始置,東漢及晉沿襲,後歸遼。故址在今遼寧省安平縣東北。

[ 注25]耨薩延壽、惠真:即高延壽、高惠真;高麗國(今朝鮮)將領。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麗。高麗北部將領 高延壽、高惠真帥高麗、?砣兵十五萬救安市;戰敗後率軍歸降。據《資治通鑑 ・唐紀十四 》記載:高延壽、高惠真歸降後,唐太宗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音嗓;前額)頓地,歡呼聞數十裡外。

[ 注26]江夏王道宗:李道宗(西元 600年 -西元653 年),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的堂弟。18歲即隨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為大唐的創立及國家的安全立下赫赫戰功。李道宗雖功績彪炳,轉述多職,但卻為人謙和,深得唐太宗之喜愛。貞觀二十一年,以疾請居閒職,轉太常卿。永徽元年,加授特進。永徽四年,因房遺愛伏誅,長孫無忌、褚遂良素與道宗不協,上言道宗與遺愛交結,配流象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全文大意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曾在閒暇時,談到隋朝滅亡的歷史,感慨的嘆息說:"姚思廉不懼怕刀槍,顯示了忠義的氣節。拿古人與他相比,也沒有什麼人能超過他的!"姚思廉當時在洛陽,太宗寄贈給他彩帛三百段,並附一封書信說:"懷想你忠義的風範,因此才贈給你這些東西。"當初,在隋大業末年,姚思廉擔任隋朝代王楊侑的侍讀官,唐高祖的軍隊攻克京城長安時,代王府的官吏大多嚇的四散逃跑,只剩姚思廉一個人侍從代王,不離左右。義軍士兵將要登上宮殿,姚思廉厲聲喝道:"唐公舉義兵,本就是為了匡救王室,你們不得對代王無禮!"眾人被他的話懾服,於是逐漸後退,分布在台階下面。過了一會兒,唐高祖李淵趕到,聽說此事,認為姚思廉是位義士,允許他扶持代王到順陽閣。姚思廉哭泣著拜辭離去。看到這個情景的人都感嘆說:"真是一位忠烈的人!'仁者有勇',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啊!"

貞觀二年,準備從新安葬已故的息隱王李建成、海陵王李元吉,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請求陪靈送葬。他們上表說:"臣等以前受太上皇的命令,在東宮任職,出入東宮將近十二年。前太子對宗廟及社稷犯下罪過,得罪了百姓和神靈。臣等不能殉死,甘願接受刑戮,承擔罪過。而陛下不僅既往不咎,而且還賜予官職,就是竭盡一生,又怎能報答陛下的大恩呢?陛下恩德光照四海,道德仁義超過先王。如今陛下感念兄弟情義,懷念手足感情,既彰顯國家的大義,又表達了骨肉兄弟的深情。安葬二王的日期已經不遠了,臣等緬懷往昔,愧為舊臣,失去舊君而又有新主,雖已施行了事奉新君的禮節,而舊君墳上卻已經長滿了隔年的草,還沒有表達對他們送別的哀思。瞻望墓地,以前的君臣情分非常深厚,希望能在下葬的那一天,允許我們到墓地送葬。"太宗認為他們很重君臣情義,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凡是二王府中原來的官吏,都允許他們去送葬。

貞觀十五年,太宗皇帝下詔書說:"我在處理政事的閒暇,閱讀前朝史書,每當看到前代賢臣輔佐朝政、忠臣為國獻身時,多麼想見一見他們本人,常常放下書本欽佩感嘆。至於近代以來,時間相距不遠,他們的後代有的可能還在世。即使不能對他們大加表彰,也不應該把他們拋棄在邊遠荒涼的地方。北周、隋兩朝名臣和忠臣義士的子孫,貞觀以來如果有因犯罪流放的,應讓主管部門詳細登記,向我報告。"於是這些忠臣義士的子孫大多受到寬大處理。

貞觀十九年,太宗皇帝親率大軍攻打遼東安市城,城中的高麗人都拚命抵抗。太宗詔令高延壽、高惠真等人去勸降,唐朝大軍駐紮在城下,招喚城中的人投降,但城中卻堅守不動。每次看見太宗的旗幟,守軍就登上城頭擂鼓吶喊。太宗非常惱怒,命令江夏王李道宗在城邊築土山,用來攻城,最後還是未能攻克。太宗準備退兵,為嘉獎安市城的守將堅守臣子的氣節,賞賜給他們絹三百匹,用來勉勵那些忠心事君的人。

評講:"忠"字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援引古代典籍的解釋中歸納,有如下的意思:敬也,盡心曰忠;直也;事上竭誠也;無私;等等。而"義"的正體字是"柳",《說文解字》中給出的字義是:"己之威儀也。從我羊。"清代文經學大師段玉裁等學者的註解為:"與善同意,故從羊。"

通過以上幾段古文的閱讀,筆者相信讀者對忠義的涵義會有新的認識。也就是古人並不以成敗來論忠義。如三國時期的關羽、南宋時期的岳飛、文天祥等,雖然他們都沒有實現他們生前的願望,但卻無損於他們忠義之美名,歷代被人稱頌。所以,忠者,敬直也;事主上竭誠而無私也。義者,從善也。

唐朝的大軍雖未攻下安市城,但太宗皇帝不僅不以為忤,而且還留下了三百匹絹賜給安市城的將士,以嘉獎他們忠義的氣節。這不僅展示了一代聖王恢弘的氣度,也給後世留下了忠義的典範及一個在生死關頭還能嚴守忠義氣節的動人故事。

大唐盛世開創了中華民族最璀璨的神傳文化,她是那麼的令人嚮往;有多少演繹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動人故事流傳至今,她又是那麼的令人難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