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1月19日】
中國古代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中國古代有一條很大的河。這條河的河神叫做「河伯」。這一天,大河裡漲滿了水,河面上波濤洶湧,河伯望著泱泱的河水很是得意,他想:「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大的水麼?」他看看周圍的小溪,輕蔑地哼了哼。河伯決定順著河水到各地遊覽一番,順便也向沿途的小泉、小溪炫耀一下自己。
這一天,河伯來到了東海,當河伯看到大海那無邊無際、幾乎與天相接的景象時,十分震驚。河伯對東海之神感慨地說:「我原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今天見到您我才知道原來我是這麼的渺小呀。」
東海之神拱拱手,謙虛地說:「河伯兄說的哪裡的話,要不是河伯兄和其他河神、溪神不嫌棄我,我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壯闊啊。」
還記得婉子最初看到這個故事時,只是想:這個河伯還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呀……,然後很快就把這個故事忘記,而沒有仔細去體味這個故事的真義。
後來,婉子逐漸發現了其實生活中有許多象「河伯」一樣的人,而自己也常常在不自覺中變成「河伯」。
比如有時我們自矜才華,要麼恃才傲物,說話時有意無意地以為「高明」;要麼心生怨懟,當自己的才能不能被人們認同賞識時就恨恨不已。
其實我們在無形中已經陷入了由自己的「才能」編織的「陷阱」中,我們在這個陷阱中苦苦掙扎、難以解脫。
「這樣的我們算是真正有才華、有智慧的人嗎?」婉子不禁這樣問自己,「假如我們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又怎麼會讓自己陷入這樣的『絕境』呢?」
婉子苦苦地思索著,直到有一天婉子在大法修煉中得到師父的點化,才如同醍醐灌頂,這時婉子才驚訝地發現,其實一扇大門早已無聲無息地在我們面前悄然開啟,就看我們自己想不想進去。
當我們走入這個門後,才發現其實門外才是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不知道大家看故事時,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甚麼東海之神如此地謙虛呢?他明明擁有著浩無邊際的水域……,難道是大海看不到自己的廣闊嗎?
婉子覺得當然不是這樣,婉子覺得或者應該說:正是大海擁有著更高的智慧,所以反而更加地謙虛。就好比河伯,如果他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那麼他可能永遠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水。
這並不是因為河伯的見識淺陋,而是他的思想只局限在一個小的範圍,也就是他的智慧被他自己封閉在那樣一個範圍內,所以才誤以為自己已經是最了不起了。
而大海因為智慧更大,所以思想更加的開闊。他知道這個宇宙中除了自己,還有許許多多智慧的生命,他知道每一種生命都擁有著自己的特點,反過來說,僅僅依靠哪一種生命都無法使得這個宇宙達到豐富繁榮,而自己在這浩瀚的宇宙中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粒子。
正是因為大海智慧的廣大,才使得他更加地「謙遜」,使他更多地去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智慧更加開闊,也擁有了更大的「才華」。
大海知道自己雖然寬廣,但是如果離開了其他的河流和溪水的匯入,就會逐漸乾涸。
儘管不同的河流帶著不同的物質奔向大海,可是大海從不把他們拒之門外,因為大海知道包容他們不只是自己的需要、是海裡所有生命的需要,更是這個世界的需要。
大海不怕自己乾涸,但是大海情願為了這個世界而捨棄自己。
大海也知道:雖然自己有很大的能力,甚至可以席捲大陸,淹沒一切;但是自己卻無法使莊稼生長、也無法讓陸上的生命在自己身體上自由活動。
大海知道如果想要讓這個世界繁榮並且生生不息,僅靠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大海知道:其實自己並不是謙遜,只是更加透徹地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大海看到那些自矜其能的人們時,常常嘆息: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得失,而看不到別人的需要;他們懂得索取,卻不懂得當無人奉獻時,就將無處索取;他們希望別人理解自己、「照顧」自己的感受,卻不曉得別人也同樣期待自己的理解和認同……
大海想:假如人人都能拋棄自己思想中那個「自己」,那麼人人都可以擁有更廣大的智慧;如果人人都把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需要視為己任,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就必將更加美好和繁榮,那麼作為其中一分子的「自己」也就可以更加地幸福;如果人人能夠首先想到別人,滿足別人的需要,自己的需要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滿足……
婉子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婉子想:如果我們能夠象大海那樣抱著更廣闊的「心」包容別人,我們又何愁自己的「涓涓細流」不能變為「汪洋大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