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 七絕(七十七)秦淮夜泊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7月0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qín huái yè bó dù mù
秦淮夜泊

dù mù
杜牧

yān lóng hán shuǐ yuè lóng shā ,
煙籠寒水月籠沙,
yè bó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 。
夜泊秦淮近酒家。
shāng nǚ bù zhī wáng guó hèn ,
商女不知亡國恨,
gé jiāng yóu chàng hòu tíng huā 。
隔江猶唱後庭花。

ㄑㄧㄣˊㄏㄨㄞˊㄧㄝˋㄅㄛˊ  ㄉㄨˋㄇㄨˋ 
秦淮夜泊 杜 牧

ㄧㄢ ㄌㄨㄥˊㄏㄢˊㄕㄨㄟˇㄩㄝˋㄌㄨㄥˊㄕㄚ ,
煙籠寒水月籠沙,
ㄧㄝˋㄅㄛˊㄑㄧㄣˊㄏㄨㄞˊㄐㄧㄣˋㄐㄧㄡˇㄐㄧㄚ 。
夜泊秦淮近酒家。
ㄕㄤ ㄋㄩˇㄅㄨˋㄓ ㄨㄤˊㄍㄨㄛˊㄏㄣˋ,
商女不知亡國恨,
ㄍㄜˊㄐㄧㄤ ㄧㄡˊㄔㄤˋㄏㄡˋㄊㄧㄥˊㄏㄨㄚ 。
隔江猶唱後庭花。

【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於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享年五十。

杜牧才華橫溢,文章寫得很好,是大和二年的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他作的詩情感豪邁,語率驚人,曾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所以有人把他比做杜甫,並以“小杜”稱之來作區別。

【注釋】

﹙1﹚秦淮:河名。相傳秦始皇於方山掘流,西入江,也稱淮。故稱秦淮,舊時南京的歌舞樓台、畫舫遊艇都集中在此。
﹙2﹚籠:覆蓋,籠罩。
﹙3﹚酒家:賣酒的人家。
﹙4﹚商女:賣唱的歌女。
﹙5﹚江:指秦淮河。
﹙6﹚猶:還。
﹙7﹚後庭花:唐教坊歌曲名,全名〈玉樹後庭花〉為南朝陳後主叔寶所作,因荒淫享樂,不修朝政,終至亡國。後遂以〈後庭花〉代表靡靡之音。

【語譯】

寒冷的河水上籠罩著一片輕煙,淡淡的月色籠罩在沙灘上,今晚就停泊在靠近酒家的秦淮河畔。那些不知亡國之痛的歌女們,依然在對岸高唱著靡靡之音。

【詩中有話】

杜牧是一位才華橫溢,有抱負,有膽識的愛國詩人,可惜受到牛、李黨爭的影響,未能出將入相而怏怏不平,但是憂國憂民之心未曾稍減,這首詩就是詩人杜牧在旅途中,夜泊秦淮河邊,想到國政的紊亂以及見到社會漠不關心,依然歌舞昇平的現象時,所興起的感慨之詞。詩的上聯“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既寫景色又交代時空背景,與詩題“秦淮夜泊”相契合。不過場景有點冷清,讓人不自覺的陷入傷感的情緒中,這是詩人擔心國計民生所造成的結果,所以寫出來的景也帶有幾分憂愁。偏偏此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對詩人原本就已低落的情緒而言,不啻是火上加油,讓詩人激動到無以復加的成度,連“亡國”的重話都說了出來,可見詩人感慨之深。發自內心無我無私的話,最真誠感人,也不受時空限制,能歷千古而不滅,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成了千古名句,也是每一個朝代走向敗亡的社會觀察指標。

詩中提到的“後庭花”,是唐代教坊歌曲的曲名,全名叫〈玉樹後庭花〉,是南北朝時代南朝陳後主叔寶所作,陳後主﹙公元583—589年﹚即帝位的時候,正是北朝的隋文帝楊堅大舉整軍經武,任賢納諫,消除奢靡,累積國力,隨時準備滅掉陳朝統一天下的時候。而陳後主卻荒淫無度,不但自己流連後宮,更把大臣一齊召進宮來,飲酒賦詩,征歌逐色,自夕達旦,置朝政於不顧。《玉樹後庭花》就是陳後主這時寫的:“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曲成之後陳後主還特地挑選宮女千人習而歌之。不過這明明是一首形容嬪妃們嬌艷媚麗,堪與鮮花比美的詩,但結尾卻筆鋒一轉,突然寫出“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的亡國之音,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顯然陳後主並不是不知道危機的存在,難道陳後主是為配合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而生的嗎?否則為什麼明知隋文帝雄心勃勃,卻依然無動於衷呢?當隋文帝的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陳後主不但不理會群臣的意見,還說:“非唯朕無德,亦是江南衣冠道盡”這樣的話,把責任推給大家,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昏庸如此能不亡國豈不怪哉?唐代魏徵對陳後主有一段評論,他說:“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不知稼穡艱難,復溺淫侈之風。賓禮諸公,惟寄情於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軸,遂無骨鯁之臣,莫非侵漁之吏。政刑日紊,屍素盈庭,臨機不寤,冀以苟生,為天下笑,可不痛乎!”是很中肯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