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代伸正義,為人說項的李甘

陸文


【正見網2008年12月03日】

「逢人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中國自古就有「為賢者揚善,為國家薦才」的仁人義士。明代的李甘,便是這樣的一位文人義士。

河南人楊牢,字松年,德行極為高尚。李甘當時地位不高,就寫信把他推薦給地方官說:「尊敬的閣下:孝童楊牢,父親叫楊茂卿,擔任田氏的幕僚,後來趙軍譁變,殺死了田氏,楊茂卿也遇難了。楊牢的兄長楊蜀,三次前往索要父親的屍體安葬,但因怕死,結果沒有成功。楊牢從洛陽出發來到常山,奔行二千多裡,在叛軍營壘中,伏地哭號,頭髮散亂,身形憔悴,看起來可憐兮兮,致使叛軍受到感動,把屍體還給了楊牢。楊牢身穿單薄的喪服,隆冬季節來往於太行山之中,皮膚凍得發皸開裂,兩眼憂傷得血流不止。路上的行人,都被楊牢感動得流下眼淚,回家後都會教訓自己的孩子,拿楊牢的行為勉勵後生們。

「楊牢是個孩子,操行竟如此高尚,但我卻沒有聽說閣下您和您的屬下,前往撫慰並著文加以表揚,這難道也是樹立風尚,扶持教化嗎?而且鄉間百姓能夠吮吸膿瘡、剜肉送湯,急切地為親人治病,都不過是一時之舉,但還承蒙官府在鄉裡之間特予表彰,並豁免他們的徭役,朝廷如有重大慶典,還派人送去糧食布匹金錢表示慰問。河北的叛軍驕橫至極,對此,官兵的千軍萬馬也不能制服,但楊牢卻步行千裡,從仇人的手中要回父親的屍體,這與那些吮瘡剜肉的人相比,究竟哪一個更值得稱讚?楊牢斷奶時就能吟詩,洛陽那些年齡比楊牢大的孩子們,才華都在楊牢之下。聽說楊牢出錢贖回屍體,潞州的縣令替他償付了費用;聽說他要安葬父親,滑縣縣令向他贈送錢財。這本是閣下您的份內事,卻被別人搶著代勞了。假如有人將楊牢的事跡奏呈皇上,閣下您難道不會後悔自己落後了一著嗎?」

李甘就是這樣慷慨激昂的寫信給上面有關部門、有關人員,並四處奔走呼籲,伸張正義,而不遺餘力。

由於李甘的大力推介,使楊牢的事跡得以廣傳,被朝廷知道了。後來,楊牢被提拔為進士及第。

李甘在推舉賢良方正時,為不少賢才義士,盡力鼓吹,為社會伸張了正義,為賢者開闢了路徑。

正是:

李甘金筆,揮霞千裡,
作家義舉,文芳環宇;
人貴有能,各盡其力,
文人振義,斯為至矣!

(事據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