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伯陽父論周將亡

沉思 整理


【正見網2009年03月15日】

歷史往往以周期迴圈、始卒若環的方式出現,總在重複上演著,只不過更換了一批不同的角色,改變了大部分的環境和場景,但既定的規律和自然的法則,依然握在老天的手中而不變。撥開紛繁複雜的表面,再審視每個王朝毀滅的原因時,你會在好奇與驚詫之後,內心有了一份瞭然:

周幽王二年,涇、渭、洛三個流域相繼發生了地震。周朝大夫伯陽父知道後,說:「周王朝要亡了!天地之氣,不能亂了次序;如果亂了次序,那就是人為造成的啦。陰氣強盛,迫使陽氣俯伏而不能自然升騰,那就會發生地震。現在三川都真的地震了,這是陽氣失其位而被陰所鎮的『陰盛陽衰』現象,川源一塞,國家必亡。

因為國依山川,民眾的財源、取用,全靠水土的滋潤。一旦源堵河塞,水土如何滋潤?人民失去生存的依恃與憑藉,不亡還等什麼?當年,伊川、洛水枯竭而夏亡,黃河枯竭而商亡。現在周王朝之德盡損,已經和夏桀、殷紂時代差不多了,所依之川,又因地震而源塞,源塞則川竭。

要知道,國之所依,在於山川,山崩川塞,那是國祚不久的徵兆。川既竭,山必崩。自古以來就流傳:一旦出現滅亡的徵兆,最多不會超過十年之期!因為數起於一,終於十,逢十則更替,物極必反,是謂『數之紀』也。上蒼認為該銷毀、拋棄的,不過其『紀』,保不了十年?? ?p>這一年,涇、渭、洛三水枯竭,這三水皆發源於歧山,故歧山山崩。周幽王十一年,西周終於滅亡,周室東遷,是為東周。

這篇「伯陽父論周將亡」的史實,驗證了中國古言:天災與人禍是緊密相連的。既然天災是由人禍而起,那造成人禍之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君王的不修德政。可以說,正是這些末世之君的不行仁德之政,不順天意,才招致上天的警示。天災正是上天對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與懲罰。當這些殘暴、昏聵、平庸、不施仁德的君王無視上天的警示時,他們亡國的命運最終也是無可避免的了。

而歷代賢明仁德之君往往能將天災視為上天對自己的譴告,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進而修正自己的錯誤。「天人合一」貫穿於久遠的中國文化中。敬天知命是歷史上眾多智者的體悟。

漢代大儒董仲舒更是從天人合一演繹出了「天人感應」論。在他看來:「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因此,「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這是說,董仲舒研究了過去天災與人行為的關係,認識到天災的出現,是對治國者失道、百姓行為失德的警示!倘若仍然視若無睹,上者不思反省,下者不能改過,那麼,異禍奇災就會頻繁降臨,最後真正的淘汰就會來到。

可見,上下五千年的神傳文化裡,中土子民們,一再被反覆教導與特彆強調的是「德」!不但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事實的驗證:夏桀亡、商紂滅。更藉著伯陽父的言談,明白告訴人們,一旦天災示警而忽視改正,十年之內必遭天譴。上蒼給人們歸正的時間,其實也不算短,只是,人總自以為是,很難聽進哲人智者的忠告而一誤再誤。果然,正如伯陽父所料,西周撐不下去了只好遷都,因而開始了東周列國的混亂局面。所以:「德」不僅是個人成敗的關鍵,更是一國興衰的肇因所在!所以:去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大陸各地出現的各種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數不勝數,這意味著什麼,不就不言而喻了嗎?

(取材自《國語.周語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