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0月27日】
4、其它。
三式(即「太乙神數、六壬和奇門遁甲」)就是從易學體系發揮並結合天干地支、天象運動,甚至結合有五行,或者一些低層次的運動規律變化(實際就是低靈、低神的運動規律),或者一些低層次的生克變化的理,得出來的不同的術數運算體系。相傳「三式」在先秦就有了;在唐朝時代仍然盛行。有學者認為,這三式跟古代的天文學理論「蓋天學」有緊密關係。如此說來,不同的天文學術的內涵也許會帶來不同的術數方法。這個前面談到易學體系和星占的時候已經觸及。因為對於星體的組合歸類,形成不同的星象認識,就如西方面對天空認為有什麼雙魚座、獅子座、雙子座、水瓶座等等;而中國古代認為是二十八宿;加上古代中的天文學理論不同學派,自然也會對於天象的認識也必然有所區分。這些認識的區分,也會造成天文學術內涵的區分,這就是文化的區別。不過另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們認為「六壬」主要是預測日常生活的,「奇門遁甲」主要是預測軍事的,「太乙神數」是算國家命運及大事的;但有學者考研過後認為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太乙神數」了,即不靈驗了。實際上,北宋邵雍的《皇極經世書》也是運算國家和朝代大歷史的,只是邵雍沒有留下具體的運算技巧;主要原因是邵雍不想讓他的學問變成一種純粹的術數技巧內涵的東西,而是讓其學問是一個「性命之學」與「物理之學」充分合一的「天人之學」,以此來告訴世人歷史的真象及人心道德的重要。
另外,象中醫裡的「五運六氣」(見《黃帝內經》)的術數內涵也和「三式」是同樣的,只不過「五運六氣」側重在天氣氣候的變化上的運動規律,而由此給予人體的生命影響。
至於「四柱」,則主要是年、月、日、時和天干地支的組合,然後配以五行及低層次生克的理來運算的。這是一種關於時間內涵的術數運算;而每個時間場也是有神來掌管的。那麼,四柱屬於地球範圍內的時間場的運算模式,不屬於高層次的時間場的內涵。
面相(及手相等等)則是人體肉體及自身的物質形態,保留了人體內一定低層次的時空的範圍的認識。因為人體本身的物質形態,具有一定的或者占據一定的時空範圍;而面相(及手相等等)的術數內涵主要以人體內涵為出發點,來對於人在世間的時空中的運動規律的認識,自然也涉及到吉凶命運的安排。而高層次物質對於人體的影響,則無法作出解釋。就如出現了高層次的修煉人,因為其身體被高能量代替的時候,則面相技巧則不會適用。人們所說的伯樂識千裡馬,也是類似面相的技巧,只不過是應用於動物罷了。
風水的知識體系跟現在人們認識的地理學很相似,但是風水裡面也使用了術數的運算內涵,使得人們看待地理的方式更接近生命的形態;這又是現代地理學未能注意到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地理形態的變化比較大,加上人們對於地理表面的再造或者破壞能力進一步加大,最終使得風水的內涵的使用的穩定性極低。
我們初步總結一下,這些術數文化的內涵主要是從人們認識到的、觀測到的、感應到的物質或者事物出發,並應用「天人合一」的理作為指導,運用高層次傳來(即神傳文化)的「象數」文化內涵來製作出各種運算模式,最終形成了不同類型的不同層次的和可操作性的術數文化規律。
不過,數術文化只是半神文化中傳出較低層次的文化。這體現在術數文化的局限性:
《史記・龜策列傳第六十八》曰:「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
筆者認為,由於社會道德及風氣的變化,會導致術數文化的不靈驗;這有兩方面的不同表現:一種是社會道德乃至環境物質出現較大規模的敗壞,乃至影響到生克變化的失衡,這是三界內的低神解決不了的,只好退出歷史的安排,乃至被淘汰。另一種是,由於高層次的神佛向世間傳法,因為其來源較高,足以維護世間物質及大部分的人的人心道德的平衡,乃至促成修煉人修成正果,那麼低層次的術數文化就起不到作用了,也沒有這個必要了,於是退出歷史的安排,也有被清理的。這是從外部內涵來看,其實主要原因也在於術數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因為術數文化本身不能使人們得到真正的高層次的理,並在性命內涵上得到昇華;術數文化的特點主要也是表現在技術性層面上的追求,而非心性內涵的指導。
這就涉及到我們怎樣看待命理文化了。總的來看,命理文化的最低層次的表現就是現代西方學術所認識到所有的「自然科學」的內涵,即廣義的「物理之學」。所以,命理文化除了對於物質形態的意義有深刻的表述或者研究;其中另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可操作性、可推演性,是一種可以技術化的表現。術數文化正是具有物質內涵意義和技術化的可操作性、可推演性所有特點。從這點來看,術數文化的內涵相對於心性文化是屬於較低層次的內涵,因為他仍然體現在對於技術技巧層面的內涵的追求,並通過這種技術追求能認識到人類、宇宙物質的變化的規律性,即《周易》所說的「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對於「器」內涵的追求,是技術內涵的追求;對於「道」的認識,則是高層次心性內涵的規律變化,相當於「心法」內涵。而術數文化從現在的人們的認識角度來看,屬於由「器」昇華到「道」的一種文化內涵,同時這也是術數文化的局限性所在。但從術數文化的起源來看,他則是由「道」的層面傳出來的,即是由高層次的文化內涵傳出來的,所以術數文化的內涵是與高層次的宇宙、生命及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有直接關聯的;只是術數文化自身的理仍然有巨大的局限性,也只是相當極低層次的部分的認識宇宙及生命。因為,超出術數文化內涵的宇宙規律是有的,而且也是廣闊無垠的。高層次的理是對於術數文化規律的產生所在;而技術化層面的內涵卻是術數文化規律受制約的所在,同時也是術數文化內涵容易走入較低層次的內涵的所在;因為一旦昇華到高層次的內涵,其表面技術性的一切內涵都會失去任何意義,即古人所說的「善易者不占」。而人心如果還在過分的執著這些技術性的內涵,則會進一步失去走入到「道」的境界的內涵。
所以,邵雍說:「至理之學,非至誠則不至。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於術矣。」(《觀物外篇》)意即,用個人的強勢觀念來對於「術」(技術)的追求,實際上就是人心執著的表現,則可能在學術的研究中出現「強通」的狀態,而不是學問、歷史或者宇宙的真相的表現。至於說到「強通」的狀態,在現在的西學觀念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如關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問題,現在人們將之運用到歷史文化的研究之中,完全掩蓋了人心道德起到的歷史變化規律的真實性。進化論的歷史觀就是一種「強通」,是人心觀念製造的一種假象,而非歷史的真實反映。但有一點,如果人們過於依賴假象所製造出來的非真的現實,則可能進一步加強這種假象,並使人們相信它。就如同進化論的歷史觀一樣,現在仍然在部分的指導著人們關於歷史的虛假認識及研究,嚴重的造成人心道德的敗壞。所以說,技術問題的研究如果不與心性內涵相關或者相聯繫,則技術問題僅僅是一個表面的操作的模式內涵,而不是一種文化和生命的內涵真實體現,使得技術內涵的本質意義被剝離,不能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者更高層次的境界,會進一步局限人去認識宇宙、生命的本質內涵,將人的觀念固定化、概念化和假象化。這作為在歷史研究的技術層面的內涵,同樣具有借鑑的意義和教訓的深刻。因為人類社會及世間的狀態,決定了人是必然永遠需要技術性的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內涵的。
例如,《史記・龜策列傳第六十八》有記載關於術數文化體現的道德心性的反映的內涵,曰:「夫"z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占焉,可謂聖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龜,而武王有瘳。紂為暴虐,而元龜不占。晉文將定襄王之位,卜得黃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獻公貪驪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楚靈將背周室,卜而龜逆。」
術數文化的關於人類命運吉凶的判斷的重要依據,就是人心的善惡;也就是,心性文化仍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半神文化的具體體現。當然,術數文化的內涵意義也只是部分的反映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內涵,而不是全部;更高層次的心性內涵,則惟有修煉人能認識到。所以說,術數文化屬於中國古代的半神文化的內涵。
所以說,神傳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中起到相當關鍵和重要的作用,為人們奠定了半神文化的內涵傳統。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來源是深刻的、深遠的。因為真正高層次的神傳文化根本目地是為了人能修煉乃至修成正果。而半神文化則來自神傳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內涵(不是全體內涵),其意義側重在讓人們有一定層次的接近神的文化內涵,並相對於使得全社會的人類的道德人心處在一個較穩定的範圍內,而不至於過快的敗落乃至毀滅人間及世間物質,同時也使得人們認識到不同類型的文化意義。這是五千年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主體內涵。
筆者特引《西遊記・第二回》的幾段話作結,在此非是插科打諢,乃是聊表無為之意,以志史學研究的同道者: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裡安柱。」悟空道:「師父,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怎麼謂之『壁裡安柱』?」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併入定坐關之類。」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麼?」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麼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鍛鍊,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麼?」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麼?」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麼叫做『水中撈月』?」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祖師聞言,進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
2005年4月1日起稿
2005年4月17日結稿
筆者後註:
關於「天人合一」的內涵,雖是中國古代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於現今和未來歷史變化的內涵來講,仍然有其巨大的局限性。在此處,則屬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特徵的表現而已,僅供古代史研究者參考。新文化由新人類開拓。
另外,由於筆者的學識水平所限及資料查找的困難,文中可能出現常識性錯誤,則敬請讀者原諒。但願本文辭能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