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西域番僧

紫悅


【正見網2009年04月20日】

古代稱外國或來自外國的東西為「番」,如番邦、番船;而「番」又是化外蠻夷的通稱,如吐番、生番;稱外國人為番子;把外國菜餚視為番菜。漢時敦煌以西諸國,總稱為西域,本有三十六國,後分至五十多國。因其風土民情、裝束打扮大異中土,故稱之為番。

西域,中國漢朝時多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唐朝時稱磧西。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被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包括今中國新疆大部分及中亞部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於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國敦煌的壁畫。該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清朝有個和尚叫體空,說他曾在山東青州見到兩個番僧。相貌奇古,耳綴雙環,披著一塊大黃布,鬚髮捲曲如串,服色言貌,俱與中國差異極大。自言從西域來,聽聞此地太守重佛、禮佛,因此先特來謁見,過後一個要奔赴山西五台,一個想卓錫山東泰山。

太守派了兩個衙役送他們到附近寺廟居留,可這廟裡的住持和尚叫靈轡,道行不高,分別心未去,認為化外番子,對他倆不甚禮遇,愛理不理的。但這寺中掌管事務的執事和尚,發現這兩個番僧與中土和尚,大異其趣,於是私底下竭力款待他們,並留宿於自己的僧舍。

素齋後,主客閒談。其一說他自己曾經越過《西遊記》中的火焰山。這火焰山寸草不生,整座山體,溫度極高,熱氣蒸騰宛若爐灶!得選擇在雨後行走才算上策,但是一定要「心凝目注」,提氣緩步輕踏。萬一誤踹山石,那就立刻烈焰飛竄、通體都被灼傷啦!

又經過那沙悟淨的流沙河,河中有水晶山,峭壁高聳直插天際,四面晶瑩澄澈,通透得似無所隔。

又遇一隘口,狹窄只容單車通行。更奇的是有二龍,相互交叉著龍角、並口對口的在隘口把守著。想通過者得先拜龍,龍允諾放行的,那麼龍口、龍角就自行移開、退避。兩龍色白,龍鱗、龍鬣都呈現水晶似的透明體。

他倆講一路上走來,歷經十八寒暑,中途陸續有加入的,所以離開西域者,起初十有二人,抵達中國的僅只剩他倆。西域傳說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泰山、華山、五台、落伽(浙江普陀山)也。又相傳這些名山,山上遍地皆黃金,觀音與文殊倆菩薩仍然健在。倘若能至其處,則身便是佛,長生不死。

執事問道:「嘗聞西域多異人,您倆修出不少奇術吧?」其中一人咧嘴一樂,一隻手從黃布中倏忽伸出,手掌中托著一座小塔,高不過盈尺,玲瓏可愛。這執事的僧舍牆壁上最高處,有個小佛龕,他把這塔往上一擲,穩穩的落在小佛龕中,端正矗立,毫不偏差。再看那塔上,有舍利放光,照耀一室。過會兒,一招手,仍落掌中。

另一僧把手臂露出,一伸左臂,忽地暴長六七尺,而右臂卻縮得一無所見;再換個個兒,右臂暴長亦如左臂。把個執事和尚看得一愣一愣的,佩服不已。

聽這西域番僧所言,他們那兒有關中土佛國的種種傳言,你會不覺發笑,咱們東土這塊兒,不也羨慕死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印度朝聖禮佛嗎?倘若有那麼一天,西遊人與東渡者在漫漫的艱苦旅途中相遇,各自陳述自己的欣羨與期許,當必相顧失笑,而後掉轉馬頭,各自打道回府,是吧?

人都是這樣,一山望過一山高,四處求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