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祭蛙文」斷蛙

紫悅


【正見網2009年04月04日】

朱熹,漳州人多稱「朱文公」。朱熹在漳州曾做過知府,所以在漳州有很多他的遺蹟和故事。

據說,南宋紹興年間,朱熹做了漳州府的同知,公餘之暇,常在府學旁邊,老百姓送給他的幾間民房中註解四書。

房子的前面有一個池塘,名叫「麗藻池」。冬天池裡沒有水,幹得像魚鱗般似的,一塊塊裂了開來,有時幾乎硬到可以使人在池上行走,簡直是個大坑。一到春夏之交的梅雨季,整個池塘就漲滿了水。

朱子跑到這兒來註解四書,原是為了圖清靜,不料咯咯的蛙聲,徹夜不絕,如雷貫耳,擾得他神思不清,心神不寧,下筆無文,心裡怪難受的。

他讀過韓愈的文章,知道鱷魚可以因為一篇祭文而自行離去(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曾寫「鱷魚文」驅除溪潭中的鱷魚。),那麼要蛙不叫,相信也可以用文章來試一試。

於是他便寫了一篇「祭蛙文」,預備了很多胡螓、蚊虻等微小的飛蟲、昆蟲之類,叫了一個差役,特地到池邊把祭文誦讀一遍,然後燒了,並說:「奉本大人之命,帶此食物給你們吃,吃完趕快離開此地,否則處以重罪。」

過了幾天,蛙聲仍舊在那裡咯咯不斷,朱子非常惱怒,便作了一首「聞蛙」詩,又再作了一篇祭蛙文,並且用紙剪了很多「紙枷鎖」,叫了差役再帶到池邊去祭,並把紙枷鎖丟入池中。

次日,竟然看見很多青蛙的頸部,都扛了「紙枷鎖」,如死了一般的浮躺在水面上。朱熹看了於心不忍,便走上前指著它們說:「現在寬恕你們,你們即刻離開此地,勿違!」

果然,過不了幾天,蛙聲斷絕,朱熹的聲望就此如日中天。現在別的池塘裡發現「白頸子」青蛙,人們都說那是從前扛過朱熹的「紙枷鎖」而遺傳下來的蛙種了。後來為了紀念此事,就把「麗藻池」改名為「斷蛙池」。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