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甘露之變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08日】

【原文】

上自甘露之變(1),意忽忽不樂,兩軍(2)球鞠(3)之會什減六七,雖宴享音伎雜咤(4)盈庭,未嘗解顏;閒居或徘徊眺望,或獨語嘆息。壬午(5),上於延英謂宰相曰:「朕每與卿等論天下事,則不免愁。」對曰:「為理者不可以速成。」上曰:「朕每讀書,恥為凡主。」李石曰:「方今內外(6)之臣,其間小人尚多疑阻,願陛下更以寬御之,彼有公清奉法如劉弘逸、薛季棱者,陛下亦宜褒賞以勸為善。」甲申(7),上復謂宰相曰:「我與卿等論天下事,有勢未得行者,退但飲醇酒求醉耳。」對曰:「此皆臣等之罪也。」(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紀六十一》)

【注釋】

(1)甘露之變:發生於唐文宗大和九年(西元835年)11月的政變,宦官勢力勝利,許多官員被殺。從此,宦官更加專橫跋扈。
(2)兩軍:指左右神策軍。神策軍是唐後期一支最重要的禁軍。
(3)球鞠:唐代一種騎在馬上持杖擊球的體育活動。
(4)雜咤(音踏):眾多紛亂的樣子。
(5)壬午:十七日。
(6)內外:南衙北司。南衙,宮禁以南的宰相官署。北司,宮禁北部宦官所在的內侍省。
(7)甲申:十九日。

【語譯參考】

唐文宗自從發生甘露之變後,常常悶悶不樂,左、右神策軍踢球的賽事也因而減少十分之六七,即便在宴會時,奏樂的伎工充滿庭院,也無法讓他有笑容;閒暇時,有時徘徊眺望,有時自言自語嘆息。

十七日,文宗在延英殿對宰相李石說:「朕每次與你們商討國家大事,就會滿心憂愁。」李石說:「治理國家,不可能很快的就有成果。」文宗說:「朕每次讀書,以做為一個平凡無所作為的君主為恥。」李石說:「目前南衙北司的臣子中,仍然有些小人猜忌挑撥,希望陛下能以寬容的心對待他們,如果他們之中有奉公守法,如劉弘逸、薛季棱者,陛下應該褒揚獎賞,以提倡官員們奉公守法。」

十九日,文宗又對宰相說:「我與你們討論國家大事後,有些因迫於形勢而無法實行,只好退朝後喝酒,希望喝醉。」宰相說:「這些都是我們的過錯。」

【研析】

唐初宦官原本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自唐玄宗起,宦官的權力開始強大。唐朝後期,政治腐敗,皇帝不信任大臣,更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因宦官的弄權,引發部分朝臣的不滿與反對。唐文宗時,任用李訓、鄭注等人密謀誅殺宦官,以左金吾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藉口,騙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等前去觀看,策劃趁機殺害。不料,事跡敗露,仇士良反而挾持文宗回宮,派禁軍大殺朝臣,李訓、王涯和鄭注等人都遭到殺害。從此,天下事都由宦官決定。

本篇故事在描述,甘露之變後,唐文宗心情鬱悶,由他與臣子的這一段對話可知,雖然文宗想要有一番作為,但卻受制於宦官,也只能感嘆無奈的過著借酒澆愁的日子。

【延伸思考】

1、唐朝詩人李商隱以「甘露之變」為背景寫了一首詩。「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詩中以透過典故的方式表達其愛國憂時之情。請分享你對該首詩所欲表達意涵的看法。

2、唐朝後期朝政腐敗的情形,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文宗雖有理想,也採取誅殺宦官的具體行動,但最終仍功虧一簣,反而使得宦官專權的情況更加惡化。請分享你對發動「甘露之變」的相關看法。

【參考書目】

1、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修訂本)(第5冊) 建宏出版社
2、《圖說中國歷史 》(京中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