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9月22日】
王傑(1725~1805年),字偉人,號惺園,一號葆醇,陝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任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使,兵部尚書。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軍機大臣;次年拜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嘉慶帝親政後,又被委以首輔。史書上說他為官四十餘年,「受兩朝知遇,始終無間」。
王傑曾督浙學三任,督閩學兩任,三充會試正總裁,堪稱「桃李滿天下」。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難得的徇私謀利的好機會和條件。但是,王傑則不然。他不僅嚴於律己,從不謀求私利,而且教育門生也要清正廉潔,一身正氣。
有一次,王傑的一位得意門生調任回京,正遇上王傑過生日。於是,帶上白銀數百兩,前去為他賀壽。師生久別重逢,自然分外欣喜。但王傑發現禮金後,頓時顯出了不悅的神情。他誠懇地批評那位門生說:「你還記得當年我是怎麼教導你的嗎?今天我若是收下你的禮金,不等於我說話不算話了嗎?」那位門生非常感動,當即讓人將銀子收了回去。
王傑的兒子「工文藝,善書」,曾在京城為父代勞。由於他聰穎好學,又謙遜厚道,王傑的同僚們都非常喜歡他,關心他,希望他也能早日金榜題名,就連乾隆帝也多次問及他的有關情況。然而,王傑卻認為他「豪於飲」,不適合做官;而且自己身居要職,他若參加考試,勢必招致同僚的照顧。所以,每屆考試時,總是先發出警告:「誰薦中吾子者,吾將劾之!」
後來,王傑的兒子無奈而回到陝西,又打算參加本省的鄉試。當時,陝西巡撫正巧是王傑的門生。於是,王傑又給那位巡撫打招呼,「亟致信,亦以是屬之」。那位巡撫基於王傑的恩德和威嚴,到底沒敢將他的兒子錄取。
王傑生活簡樸,從不鋪張;而且嫉惡如仇,耿直清介。他和大貪官和?共事多年,不僅不與之同流,而且多次指責、揭露和坤的醜惡面目。當時,儘管和?位居首輔,事多擅決,但乾隆帝也非常信任王傑,以至於「和?雖厭王傑而不能去」。所以,每次議政之後,王傑對和坤不屑一顧,和?卻總要主動地同王傑套近乎。
有一次,和?拿出一幅水墨畫,請王傑一起觀賞。王傑為諷刺和?貪得無厭,便用雙關語說:「貪墨之風,一至於此!」和?聽罷,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和?為了討好他,在議政後拉著他的手,開玩笑地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卻板著臉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頓時滿臉通紅,而圍觀者無不感到分外開心。
和?在忍受王傑嘲弄、批駁乃至彈劾的同時,也無時無處不在尋機報復他。有一次,和?聽說王傑在其家鄉蓋有「三王府」、「四王府」。立即如獲至寶,得意忘形,顧不得弄清原委,便匆匆跑去告御狀,說:「王傑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大奸似忠,欺君傲下,結黨營私,罪當斬殺!」乾隆帝雖未全信,但也沒有不信,遂密令親信到陝西韓城,實地調查王傑在家鄉的住宅。當那人來到王家住處一看,竟是「湫隘如寒士」。問起「三王府」、「四王府」是怎麼回事,才知道這是當地人就其姓氏及排行,而作為一種開玩笑的稱呼。待那人回京「以實密奏」後,乾隆帝不禁哈哈大笑。隨後,特詔王傑、和?進宮,並對王傑說:「卿為宰相,而家宅太陋」,隨即「賞銀三千兩修之」。王傑至此都不知是怎麼一回事,但他還是謝絕了皇上的美意;而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的和?,卻在一旁又驚、又怕、又後悔,恨無地洞可鑽。
嘉慶帝即位後,和?很快便原形畢露,身敗名裂。與此同時,王傑更為世人所公欽,並被擢升為當朝首輔。
嘉慶帝非常敬重王傑,每逢大事,定要徵求他的意見。可惜,這時的他已經78歲了。基於自己年邁體弱,腿腳不便,王傑在嘉慶五年(1800年)提出了退休的申請。但嘉慶帝不希望他離開,並進行了多方挽留,還特許他在紫禁城乘轎,可拄著拐杖上朝,不必再去軍機處值班等等。三年後,王傑又多次堅請退休。嘉慶帝遂晉升他為太子太傅銜,恩准他以原職原俸回鄉。當他離京前,又贈他拐杖一隻,詩兩首。其中一首詩,嘉慶帝這樣寫道:
屢蒙恩旨秉文衡,
藝苑群瞻桃李榮。
直道一身立廊廟,
清風兩袖返韓城。
時至嘉慶九年(1804年),因王傑與其夫人均年過80,嘉慶帝又特命陝西巡撫到其家祝賀生日,並賜御詩及其他許多珍物。此後,王傑到京謝恩,在京師去世。
王傑死後,嘉慶帝追贈其太子太師銜,入祀賢良祠,諡「文端」。
(事據《清史》《清官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