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有關包拯的軼事數則

秦自省


【正見網2009年09月11日】

一、包拯冒死直諫

皇室立太子的事,關係重大,言之失當,罪在不赧。所以朝中大臣,大都避而不議。包拯為了國家的長遠大計,仍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他曾對宋仁宗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我不是為了自己想升官發財,就是冒顏而死,也無憾。」所幸宋仁宗寬仁,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提出一個大問題,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果然,反彈極重,有的宦官竟提出要將他斬首,以除大患。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

包拯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十分欽佩。歐陽修就欽佩包拯,講他「天姿峭直」。 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和禮節,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他們下不了台。可惜宋仁宗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批准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

包拯剛直,卻並不主觀武斷,他既善於調查研究,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笑著,虛心接受。

二、包公的家訓

包拯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樸,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經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也就是說,包拯嚴厲要求後代不貪不邪,不要欺壓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麼,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之後,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

這一著名的家訓,體現了包拯不謀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這種情操,並不是包拯故意做出來,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動準則。

三、以姓包為大榮

包青天生前,已名聲大震。包拯死後,其威名更加傳播四方。

有一個官員,是少數民族的首領,歸順了宋朝。這個官員對宋神宗請求說:「我聽說包拯是忠臣,我沒有別的要求,請准許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賜他改換姓名為包順。他感到無比榮耀。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傳說邊境有個小軍官,搶了一位婦女,要與她成婚。那位婦女急了,說自已是包拯的孫女。那個小軍官,當即就被嚇住了,暫時沒敢非禮她。婦女生病了,那個軍官就請來一個巫師給她治病。出人意外的是:巫師突然被包公附體,以包公的身態和口氣講話說:「誰敢欺侮我的孫女,必予嚴懲!限十日之內,將她放還。」

那個軍官聽說之後,覺得巫師當時真的是包拯的化身,連忙叩頭跪拜,很快將那位婦女送回家去。

(事據《宋史》《清官傳》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