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虛心詢受士樂為死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2月18日】

【原文】

?(1)善讀史,凡往事可師者,錄置(2)座右,積久,牆墉(3)皆格言也。用兵本孫、吳(4),務遠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勝。御下(5)嚴而有恩,虛心詢受,雖身為大將,卒伍至下者得以情達,故士樂為之死。選用將佐,視勞能為高下先後,不以親故、權貴撓之。

(出自《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注釋】

(1)?(音介):吳?(1093年-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父親吳 ?ㄒ粢遙┪??#?蓋琢跏希???游猥d、吳?。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莊浪),中國南宋抗金名將。死後,諡號武安,淳熙年間追諡涪王。
(2)錄置(音至):同置。
(3)墉(音庸):城牆。
(4)孫、吳:孫臏和吳起。戰國時軍事家。
(5)御下:率領部下。御,統治或率領。

【語譯參考】

吳?愛好研讀史書,凡是有可以學習的、借鑑的,都抄寫下來作為座右銘,時間累積久了,牆壁上都是格言。用兵的方法學習孫臏、吳起,重視高瞻遠矚,不貪求小利,所以能夠保證出戰必勝。率領部屬嚴格但有恩惠,虛心向下級請教,接受意見。雖然身為大將軍,但是卒官、伍官及士兵都能向他反映情況,所以士卒樂意為他死。他選用將領助手,依據做事能力強弱而先後排列任用,不因為親戚故友、權貴之勢而受阻撓。

【研析】

一個人的人品是經由長期塑造而成的,所以大凡名留千史,具有高尚節操者,多半飽讀詩書,歷經傳統文化的薰陶。吳?當然也不例外,他不但讀史書,還勤作筆記,將可學習及借鑑的當作座右銘,時時警惕自己,體現於日後為人處世上。所以在仙人關之戰,宗弼欲向他招降,斷然拒絕,最終還擊敗金軍,使得宗弼原本傾巢出動欲攻入蜀中的計劃破滅,此後不再謀圖入蜀。高宗還賜親筆信:「朕恨道路險阻遙遠,不能親撫您的背以作祝賀!」授命他為定國軍節度使、川陝宣撫副使。後來劉子羽將被貶至嶺海,他則推辭兩鎮節度使的任命,以此贖回劉子羽的罪,量情移至較近的地方,讓他有自新的機會。高宗詔稱他有高風義氣,士大夫也多稱讚他的仁義。對於用人,則重視才能為優先考量,如此有才者自能為國家所用;而用兵、領導風格,均有一套良好制度,下情可以上達,故能得到部屬信賴,樂意為他所用,這全然是他的人格感召所致。

【延伸思考】

1.你認為飽讀史書有何妙用?請簡述之。
2.不論向下級請教或下情上達,都是一種溝通藝術,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溝通無礙?
3.吳?的待人處世,哪一點你最為稱許?為甚麼?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七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