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李綱力諫退金兵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2月10日】

【原文】

靖康元年,以吳敏為行營副使,綱(1)為參謀官。金將斡離不兵渡河,徽宗東幸(2),宰執議請上暫避敵鋒。綱曰:「道君皇帝挈(3)宗社以授陛下,委而去之可乎?」上默然。太宰白時中謂都城不可守,綱曰:「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捨此欲何之?」上顧(4)宰執曰:「策將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上問誰可將者,綱曰:「朝廷以高爵厚祿崇養大臣,蓋將用之於有事之日。白時中、李邦彥等雖未必知兵,然藉其位號,撫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時中忿(5)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否?」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儻使治兵,願以死報。」乃以綱為尚書右丞。

宰執猶守避敵之議。有旨以綱為東京留守,綱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之意,且言:「明皇聞潼關失守,即時幸蜀,宗廟朝廷毀於賊手,范祖禹以為其失在於不能堅守以待援。今四方之兵不日雲集,陛下奈何輕舉以蹈明皇之覆轍乎?」上意頗悟。會內侍奏中宮已行,上色變,倉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綱泣拜,以死邀之。上顧綱曰:「朕今為卿留。治兵禦敵之事,專責之卿,勿令有疏虞(6)。」綱皇恐受命。未幾,複決意南狩(7),綱趨朝,則禁衛擐甲(8),乘輿已駕矣。綱急呼禁衛曰:「爾等願守宗社乎,願從幸乎?」皆曰:「願死守。」綱入見曰:「陛下已許臣留,復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願以死守,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敵兵已逼,知乘輿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輟行(9)。綱傳旨語左右曰:「敢復有言去者斬!」禁衛皆拜伏呼萬歲,六軍聞之,無不感泣流涕。

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以便宜從事(10)。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敵兵攻城,綱身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11),斬酋長十餘人,殺其眾數千人。金人知有備,又聞上已內禪,乃退。

(出自《宋史・卷三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十七》)

【注釋】

(1)李綱(1083年-1140年),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他和趙鼎、李光、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
(2)金將斡離不兵渡河,徽宗東幸: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迫近東京開封,徽宗慌忙將帝位讓給太子趙桓,自己以燒香為名,跑到鎮江避禍。
(3)挈(音切):帶領。
(4)顧:回頭看,泛指看。
(5)忿(音份):生氣。
(6)虞:憂慮。
(7)狩:指帝王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8)擐(音患)甲:穿上鎧甲。擐,穿。
(9)輟行:停止出行。
(10)便宜從事:根據情況見機行事。
(11)縋(音墜)城而下:用繩子捆著放下城去。縋,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

【語譯參考】

靖康元年,欽宗任用吳敏為行營副使,李綱為參謀官。金將斡離不率兵渡過黃河,徽宗東幸避難,宰相執政商議請欽宗暫時迴避敵人鋒芒。李綱說:「道君皇帝因為宗廟社稷的緣故,傳位給陛下,現在捨棄宗廟社稷而離開,可以嗎?」欽宗默不作聲。太宰白時中認為都城不可守,李綱說:「天下的城池,難道還有像都城這樣的嗎?況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之所在,捨棄這裡還想到哪裡去?」欽宗環視大臣們說:「有什麼策略提出來?」李綱進奏說:「今日的良策,應當整治激勵兵馬,安定團結民心,共同堅守,以等待救援王室的軍隊。」欽宗問誰可以擔任將領,李綱說:「朝廷平日以高官厚祿豐富的給養大臣,就是為了有事時要用他們。當今白時中、李邦彥等,雖然是書生未必懂得用兵,然而憑藉他們的職位名號,撫慰駕馭將官兵卒以抗擊敵人的前鋒,卻正是他們應該做的。」白時中生氣地說:「李綱不能出戰嗎?」李綱說:「陛下不以臣下懦弱,倘使整治軍隊,臣願以死報效。」欽宗於是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

當時宰執大臣仍然不放棄躲避敵人的議論。於是下旨任命以李綱為東京留守,李綱極力陳述不可以離去的原因,並且說:「唐明皇聽到潼關失守,立即到川蜀,使宗廟、朝廷毀於賊人之手,范祖禹認為唐明皇的失策,在於不能堅守以等待救援。現在四方的兵將不到幾天就會雲集而來,陛下為何要輕舉妄動蹈上唐明皇的覆轍呢?」欽宗頗有迴轉之意。但宦官內侍上奏說中宮、國公已經起行,欽宗臉色大變,匆忙走下床榻說:「朕不能留在這裡了。」李綱哭泣下拜伏地,以死請求皇上留下。欽宗看著李綱說:「朕今天為愛卿留下,治理兵將抵禦敵寇之事,全部委託愛卿,千萬不要使我憂慮。」李綱接受使命。沒多久,欽宗又決定南幸避敵,李綱趕到朝中,禁衛軍已經穿上鎧甲,皇上的車子也準備好了。李綱急忙對禁衛軍大喊:「你們願意堅守宗廟社稷呢,還是願意跟從皇上離開?」都回答說:「願意死守城。」李綱進入面見皇上說:「陛下已經答應臣要留下,又準備離開是為什麼?現在將士父母妻子都在都城之中,願意以死守城,萬一中途跑散回來,陛下誰來保護?現在敵兵已經逼近,知道您的車子還未跑遠,用矯捷的快馬急追,陛下如何抵禦他們呢?」皇上醒悟,就下命令停止出行。李綱傳旨告訴左右大臣說:「有誰敢再說離開的人斬首!」禁衛軍都拜倒在地高呼萬歲,全軍聽說,沒有不感動流淚的。

欽宗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根據情況見機行事。李綱準備守城作戰的器械,沒幾天就準備完畢。敵軍攻城時,李綱親自督兵作戰,招募勇士用繩子捆著放下城去,斬殺金兵頭目十幾人,殺了其他兵士幾千人。金人知道城中有防備,又聽說徽宗已禪位於欽宗,就退兵而去。

【研析】

華夏文明一再演繹著由盛而衰的命運,所以不斷經歷朝代的更迭。總是開國之初,體念創朝唯艱,勵精圖治;接著守成,維持國運;過不了多時,則江河日下,人心敗壞,小人得志,導致朝政紊亂,儘是一批唯利是圖、貪生怕死之輩。所以一旦面臨外患,不但不能起而保家衛國,反而想先逃命要緊。於是徽宗急忙禪位於欽宗,跑到鎮江避禍。欽宗在宰執大臣建議之下,亦想放棄都城遠離避禍。只有李綱力主要守城退金兵,他泣拜,以死請求皇上留下,曉以大義,不要蹈唐明皇覆轍,才打消皇帝出走念頭。試想,群龍若無首,豈不是成一盤散沙,遇到重大事項如何裁決,何況是一國之君,自己先行逃難,等同告訴百姓放棄希望。兩軍對峙,首重心理作戰,如果不能身先士卒,給部屬激勵及信心,所失去的,將來想要補回,恐怕得花更多的心力與時間,而且未必有機會,如此簡單的道理,若還想不通,也真是無藥可救了。李綱雖決心重整朝綱,但北宋末年已病入膏肓,後來又遭主和派所斥,遭貶流放。一個具有滿腔熱血想報效國家的人,卻生不逢時,孤掌難鳴,只能徒嘆奈何。


【延伸思考】

1.李綱力諫退金兵,宰執大臣力主迴避敵人鋒芒,一時讓欽宗陷入兩難。如果你是欽宗,會贊成李綱的意見,或是同意其他大臣的看法,為什麼?
2.李綱處在那樣的時代,簡直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如果你也碰到無法施展抱負的領導者,你會怎麼做?
3.請你分析李綱能擊退金兵的原因。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六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