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程頤動止語默法聖人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1月19日】

【原文】

頤(1)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標指,而達於《六經》。動止語默(2),一以聖人為師。嘗言:“吾無功澤及人,唯綴緝(3)聖人遺書,庶幾(4)有補耳。”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淵源所漸(5),皆為名士,謝良佐、游酢、呂大臨、尹焞、楊時(6)尤著。世稱頤為伊川先生。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九十卷》)

【注釋】

(1)頤: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屬河南省)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2)動止語默:舉止言行。默,不說話,不出聲。
(3)綴緝:連綴集輯。
(4)庶幾:也許可以。
(5)淵源所漸:高深的學問根基所影響。淵,精妙高深。漸,浸漬。
(6)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見程頤於洛,時蓋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語譯參考】

程頤對於書籍沒有不讀的,他的學說立足於一個“誠”字,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貫通《六經》。平時舉止言行,全都模仿古代聖人。曾經說:“我沒有什麼功業恩惠給人家,只是編集了一些聖人傳世遺作,或許能對人有所補益。”他平生誨人不倦,所以做學問的人到他門下學習,受他深厚的學問根基影響,都成為一代著名學者,謝良佐、游酢、呂大臨、尹焞、楊時這幾個名聲尤其特別顯著。世人稱程頤為伊川先生。

【研析】

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風格的文風,除了以“宋詞”聞名於後世之外,“理學”亦與其並駕齊驅,而程氏兄弟則為此派著名人物。

程頤在十四五歲時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對於書籍無所不讀,自我要求又甚高,言行舉止均模仿古代聖人,可謂知識淵博,貫徹義理,因而具有深厚的哲理素養,融會貫通之餘,自能悟出天地之規律,他認為道即理,以“理”為最高範疇,以“理”為創造萬事萬物的根源,因而創立理學。可見其治學態度嚴謹,儲備了深厚的知識素養,才能領悟出如此高深哲理。同樣的,他的門生亦受其影響,多數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如楊時、游酢還留下後來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只是他在官場上不太順遂,在司馬光執政時,被薦為崇政殿說書,與修國子監條規。在為哲宗侍講期間,敢以天下為己任,議論褒貶,無所顧忌,聲名日高,從游者日眾。後來因反對司馬光的新黨執政而被貶,不久又削職,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隱居龍門,遣散門徒,不久病死於家中。

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程氏傳》及《遺書》、《文集》、《經說》等。

【延伸思考】

1.程頤的理學,認為“形而上者,謂之道”。換言之,即修煉,可見古人是將修煉融入生活中的;相對的現代人,卻麻木於物質的追求,早已忘記為人的真諦,你認為如何做才能喚醒迷在世中的人呢?
2.程頤治學如此之嚴謹,相較今日學子之功利,讓你產生什麼想法?
3.聖人典範長存,為何江河日下,仿效者少?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五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