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趙抃善因俗施設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1月15日】

【原文】

抃(1)和易長厚,氣貌清逸,人不見其喜慍(2)。平生不治貲業,不畜(3)聲妓。嫁兄弟之女十數,他孤女二十餘人,施德惸貧(4),蓋不可勝計。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立,焚香以後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其為吏,善因俗施設,寬猛不同在處,典(5)成都,尤為世所稱道。帝每詔二郡守,必舉抃為言,要之(6),以惠利為本。知越州時,諸州皆榜衢(7)路禁增米價,抃獨令有米者任增價之,於是米商輻輳(8),價乃更賤,人無飢者。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七十八卷》)

【注釋】

(1)抃(音變):趙抃(1008年~1084年),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縣)人,字閱道,號知非子,詩人,書法家,官至資政殿大學士,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諡清獻。他清廉剛正,立於朝廷,檢舉不法官吏,鐵面無私,不畏權貴,聲譽遠播,令人敬畏,有“鐵面御史”之譽。
(2)慍(音韻):怒。
(3)畜(音續):養。
(4)施德惸(音窮)貧:周濟孤獨窮苦的人。惸,孤獨。
(5)典:主政。
(6)要之:簡而言之。
(7)衢(音去):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8)輻輳(音湊):輻,連結車輞和車轂的直條。輳,車輪的輻聚集到中心,引申為聚集。

【語譯參考】

趙抃為人溫和寬厚,氣度相貌清俊飄逸,人們不輕易看到他的喜怒哀樂。他平生不置家產,不聽音樂,不近女色。曾給兄弟的女兒十餘個及孤女二十餘名出資辦婚嫁,施惠給孤獨、窮人的事例不可勝數。白天所做的事,到了晚上,必定穿戴整齊在露天下站著,焚香稟告上天,不可告訴上天的事就不敢做。他做官時,善於根據民情施政,在不同地方,寬鬆與嚴厲就不同,主政成都時,特別為世人所稱道。

宋神宗每次下詔給兩郡郡守,必定舉趙抃做例子,簡而言之,治政要以行惠、施利於民為根本。任越州知州時,其它各州都在大路兩旁貼榜禁止提高米價,唯獨趙抃准許有米的人可以任意增價出售,於是米商紛至沓來,越州米價反而比其它地方更便宜,老百姓沒有挨餓的。

【研析】

不同的事件,其發生的原因背景,自不相同,如果每件事均要依法令去執行,有時難免過於僵化,無法適時反應民眾需求,因而造成民怨。趙抃施政時固然要參考當時的法令,但遇到救災時,他處理的方式,則不拘泥於法,以當時的狀況做更彈性處理,主要是根據災害嚴重程度,以百姓所需為施政參考,所以他在不同地方,施政寬嚴就不同,甚至善於觀察人性心理,反其道而行,不但米價沒有增價,反而因為量多,米價自然下跌,造福了百姓。可見其主政,非以官方命令,一味的防堵,而是讓民情自然反應,達到其目標,其政治智慧,實乃高明。蘇軾對他的文品、人品至為欽佩,寫有《趙清獻公神道碑》,贊他“東郭慎子清,孟獻子之廉,鄭子產之惠,晉叔向之賢”,稱他一人“兼而有之”;宰相韓琦則贊他是“世人標表”;他死後,衢縣和成都的百姓,都為他建祠以為紀念。由此可見他為人處世是多麼深獲時人好評。

【延伸思考】

1.為人處世要依不同人事物做彈性處理,才不會過於僵化不合所需,松嚴亦由此應運而生。但其中如何拿捏,倒是考驗人的智慧,你覺得何時該松,何時該嚴呢?請舉一實例說明之。
2.趙抃為官清廉,施惠於民,讓無數百姓受益,因而大家懷念他。想想我們自己,待人處世該如何做,才能得到別人的讚賞?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五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